一般晶體管放大電路多采用共發射極放大電路。然而該電路有一些缺點,如:輸出阻抗高,容易受到負載所接的電路的影響。因此,在構成放大電路時,必須對輸出進行強化,即降低輸出阻抗。進而引出了射極跟隨器,它可用在驅動電機和揚聲器等阻抗低的負載電路上。
這里主要說明它的性能和應用,電路的設計會另外說明。
射極跟隨器對電壓沒有放大作用,但是對電流有很強的放大,而且輸入和輸出相位相同。在使用發射極負載電阻RE的射極跟隨器,在取出很大電流(接上阻抗低的負載)時,輸出波形的負側截去,根據這種情況進而引入了推挽型射極跟隨器。如圖:
但是在中間0V附近時,兩個晶體管都處在截止狀態,就會出現交越失真,為了克服這種情況,給兩個晶體管的基極-發射極之間加上兩個二極管從而產生0.6V的補償壓降以取消晶體管的盲區。
但是這種加入補償壓降的推挽型射極跟隨器受溫度影響很大,原因:晶體管VBE的值具有溫度越高就越小的負溫度系數。當溫度升高時,VBE減少,但二極管流動的電流變化不大,這樣就進一步增加了集電極電流。接入如果有一個動態的補償電壓,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進而引入了熱耦合電路,如圖:
有時候,我們可能需要更大的電流,像射極跟隨器這種電路就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增大晶體管的hFE,這里就提出了達林頓連接,利用達林頓連接能夠以較小的基極電流控制大電流。如圖:
但是像達林頓連接隨著集電極電流的大小變化,射極跟隨器的電流放大度發生了變化器結果是增大了失真。于是,我們往往會采用并聯連接,這樣每個晶體管的輸出電流大幅度地減少。使得每一個晶體管的發熱量也大幅度地減少了,電路變得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