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感前端與變換器控制芯片之間接電壓前饋網絡及電流波形給定網絡;整流橋的輸出回路與變換器控制芯片之間接有電流反饋網絡;電壓前饋網絡與變換器控制芯片的連接處接功率限制設置網絡。由于設有與輸入電壓前饋網絡并接的功率限制設置網絡,故可在輸入電壓降低時自動限制其輸出功率。
二.功率限制器之功率因數:
功率因數的大小與電路的負荷性質有關,如白熾燈泡、電阻爐等電阻負荷的功率因數為1,一般具有電感或電容性負載的電路功率因數都小于1。功率因數是電力系統的一個重要的技術數據。功率因數是衡量電氣設備效率高低的一個系數。功率因數低,說明電路用于交變磁場轉換的無功功率大,從而降低了設備的利用率,增加了線路供電損失。所以,供電部門對用電單位的功率因數有一定的標準要求。
三.功率限制器之功率因數分析:
(1)最基本分析:拿設備作舉例。例如:設備功率為100個單位,也就是說,有100個單位的功率輸送到設備中。然而,因大部分電器系統存在固有的無功損耗,只能使用70個單位的功率。很不幸,雖然僅僅使用70個單位,卻要付100個單位的費用。(我們日常用戶的電能表計量的是有功功率,而沒有計量無功功率,因此沒有說使用70個單位而卻要付100個單位的費用的說法,使用了70個單位的有功功率,你付的就是70個單位的消耗)在這個例子中,功率因數是0.7(如果大部分設備的功率因數小于0.9時,將被罰款),這種無功損耗主要存在于電機設備中(如鼓風機、抽水機、壓縮機等),又叫感性負載。功率因數是馬達效能的計量標準。
(2)基本分析:每種電機系統均消耗兩大功率,分別是真正的有用功(叫千瓦)及電抗性的無用功。功率因數是有用功與總功率間的比率。功率因數越高,有用功與總功率間的比率便越高,系統運行則更有效率。
(3)高級分析:在感性負載電路中,電流波形峰值在電壓波形峰值之后發生。兩種波形峰值的分隔可用功率因數表示。功率因數越低,兩個波形峰值則分隔越大。電網中的電力負荷如電動機、變壓器、日光燈及電弧爐等,大多屬于電感性負荷,這些電感性的設備在運行過程中不僅需要向電力系統吸收有功功率,還同時吸收無功功率。因此在電網中安裝并聯電容器無功補償設備后,將可以提供補償感性負荷所消耗的無功功率,減少了電網電源側向感性負荷提供及由線路輸送的無功功率。由于減少了無功功率在電網中的流動,因此可以降低輸配電線路中變壓器及母線因輸送無功功率造成的電能損耗,這就是無功補償的效益。無功補償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補償系統的功率因數。因為供電局發出來的電是以KVA或者MVA來計算的,但是收費卻是以KW,也就是實際所做的有用功來收費,兩者之間有一個無效功率的差值,一般而言就是以KVAR為單位的無功功率。大部分的無效功都是電感性,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電動機、變壓器、日光燈……,幾乎所有的無效功都是電感性,電容性的非常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