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貿易組織在日內瓦發布《2008年世界貿易報告》。該報告認為,貿易和全球化給世界不僅可以帶來更大的繁榮,同時還可以帶來更大的穩定。這份以“在一個全球化世界中的貿易”為題的報告,對國際貿易的好處和更高程度融合所帶來的挑戰進行了分析。
國際貿易促進了世界繁榮與穩定
世界貿易組織《2008年世界貿易報告》指出,國際貿易的發展不僅給全球數億人口帶來了更大繁榮,還促進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穩定。報告說,國際貿易所帶來的專業化和規模經濟使許多國家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知識和新技術的傳播,同時使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
報告同時強調,國際貿易所帶來的好處并沒有惠及社會所有階層。報告認為,由于技術變革、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基礎設施狀況等因素,貿易自由化程度的加強并沒有使不平等現象相應減少。
報告認為,包括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內的國際合作將有助于確保貿易收益的平等分配。世貿組織總干事拉米在這份報告的前言中說,各國政府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嚴峻挑戰。他認為,要想擴大經濟繁榮的范圍,就必須堅定共同的目標。
中國再次成為全球反傾銷調查首要目標
該報告表明,世界反傾銷調查案件總數總體上呈回落之勢,2006年上半年為87起,下半年為109起,2007年下半年回落至101起。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案件卻明顯上升,從2006年下半年的32起上升至2007年下半年的40起。在受到反傾銷調查的國家中,中國仍然位居首位,并受到越來越多的低價傾銷程序調查。無疑,中國再次成為反傾銷最大“受害國”。世界貿易組織在報告中指出,除了遭受反傾銷調查之外,中國出口商品還受到了其他抵觸性措施,例如反補貼、市場準入、配額等。
該報告表明,2007年下半年,泰國和韓國各遭受8起反傾銷調查,并列第二。歐盟共遭受5起反傾銷調查,美國遭受4起反傾銷調查。2007年下半年,印度是全球提出反傾銷調查數量最多的國家,該國共提出了31起針對別國的反傾銷調查。其次是美國,提出了24起,再次是韓國,提出了10起針對別國的反傾銷調查。該報告還披露,反傾銷調查集中的領域是機械設備、化工制品、和紡織品以及鋼鐵制品等。
反傾銷調查的主要目的是確定一國是否在以低于國內水平的價格在海外銷售商品。反傾銷調查一旦確認某國存在傾銷行為,進口該商品的國家就可以采取相對應的措施,通常是征收懲罰性關稅以挽回該國遭受的損失。
中國近年頻遭“反傾銷”之痛其實,中國從1996年起已經成為全世界被反傾銷最多的國家。
近年來,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歐美等國對中國商品反傾銷調查所涉及的商品金額越來越大。中國被實施的最終反傾銷措施的數量占全世界的30.5%,而中國當年貨物貿易出口額占世界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的7.3%,可見中國遭受的反傾銷數量占世界比重與其對外貿易占世界比重的比例是極不相稱的。據專家估算,從1979年第一起對華商品反傾銷開始,中國遭受的反傾銷損失大約有800億美元。
從美國對華彩電、家具、凍蝦,到歐盟對中國紡織品、鞋等商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來看,每個反傾銷案涉及的商品出口金額均上億甚至幾億美元,嚴重影響我國個別產業和個別地區的若干支柱產業的發展。
以上這些大案要案的背后,一方面反映出我國企業加入世貿組織后所釋放出來的貿易增長實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進口國對中國商品競爭力的恐懼。
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某些國家,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反傾銷有增無減,并不乏濫用反傾銷手段對華商品實施不合理的進口限制。例如,土耳其對華商品一直濫用反傾銷調查,無論企業應訴與否,一律實施“一國一稅”的政策,并對華商品最終課以高額的反傾銷稅率,徹底阻撓中國商品向該國出口。
歐美近年對中國商品頻繁發起反傾銷調查,還反映出其自身法律程序的不足和調查人力的短缺。在歐盟對華皮鞋和塑料袋等反傾銷調查中,均有上百家的中國企業應訴,提交的調查問卷汗牛充棟,可是歐盟卻以調查人力應接不暇為由,草率作出裁決。這反映出進口國調查程序上的不足,更違背了歐盟自身及世貿組織的相關法律規定。
中國企業直面反傾銷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企業被推到了直面反傾銷的最前沿,競爭意識不斷加強。由于市場競爭的激烈與反傾銷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只有積極抗爭應訴,敢于對不公正待遇說“不”,企業才有望保住和擴大海外市場。在這方面,中國企業有過成功經驗,也有過痛苦的經歷。
在美國對中國蘋果汁反傾銷案中,中國企業奮力力爭多年,最終使所有被抽中企業獲得零稅率,并將所有未被抽中企業的稅率降至3.38%。而在美國對華熨衣板反傾銷案中,由于美國商務部拒絕采用中國應訴企業提交的替代國價格,最終使該企業最終被裁定的稅率高達113%。遺憾的是該企業沒有及時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上訴,從而失去了通過司法審查糾正美國商務部錯誤判決的機會。
經常涉及反傾銷案的北京高朋天達律師事務所律師王磊認為,企業在應對反傾銷案的調查與抗辯中,也應進行精心充分的準備。企業在爭取市場經濟地位過程中,企業內部經營決策機制和管理規范程度(如每年度的董事會會議形同虛設,沒有完整的會議紀要等),勞資關系(如無勞動合同和必要社會保障安排)、財務記賬的實際操作(如多本賬),都不同程度地容易成為被調查當局拒絕給予市場經濟地位的口實,應引起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