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到一個月,2月6日,源庫資源宣布,又與中電國際簽訂了一筆總額為600億美元的煤炭交易合同,這是該國歷史上“最大的出口合同”。
中國企業“海外尋煤”,2010年甫始便在澳大利亞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躊躇滿志的兗礦
而這一切,在煤炭界被視為2009年12月31日塵埃落定的兗州煤業收購澳大利亞菲利克斯資源公司(Felix,以下簡稱菲利克斯)所開啟的好運的繼續。正是由于兗州煤業在收購菲利克斯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誠意、專業與合作精神,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的聲譽、形象、生存環境均大大改善,各種各樣的商業談判迅速擺脫中鋁收購力拓失敗帶來的低谷期,進入順風順水的階段。
從這個意義上,如果像商務部專家梅新育說的那樣,兗煤收購菲利克斯并非中國企業實施海外收購的榜樣。那么,這一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最大的并購案至少可以算作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拓展疆土的分水嶺。也正因此,兗州煤業為其母公司兗礦集團贏得了尊重。
在外人看來,1990年代中期以后,兗礦集團這家老牌國企因為沒有把握有利時機迅速“圈占”國內煤炭資源,發展步伐相對其他同樣量級競爭對手略顯緩慢,走得一直“四平八穩”。
現在,面對陡然萌發的新機遇,人們對這一公司產生了很多新的想象。在我們的采訪中,很多兗礦職工希望借助兗州煤業成功收購菲利克斯的機會,能促使自己服務的企業能夠重新成為全國煤炭行業的龍頭之一;諸多觀察者則判定,憑借子公司兗州煤業此次成功的國際收購,兗礦將成為山東大煤炭集團組建的主導力量—而在此之前,因為新汶煤炭集團和淄礦集團的后來居上,兗礦優勢并不明顯,能否成為山東大煤炭集團的“領頭羊”受到質疑。
可是,兗州煤業收購菲利克斯的意義,對兗礦集團而言,真的也是轉折性的嗎?
身為兗礦集團總經理、兗州煤業董事長的王信,顯然是最有資格的發言者。諳知兗礦集團未來發展動向的他,作為兗州煤業收購菲利克斯的積極推動者,同時也是最了解這一進程的兗礦高管。他是怎樣來評價此事的,對中國煤炭產業的發展又有怎樣的判斷?
這是一單合算的生意
能源評論:您在2010年元旦賀辭中說,“成功收購澳大利亞菲利克斯公司100%股權,標志著兗礦國際化邁出重要步伐。”這次為媒體關注的收購活動對兗礦的重要性在哪里?
王信:成功收購菲利克斯后,兗礦在澳大利亞獲得了更大的平臺,不但產能大幅提升,而且資源儲備也變得很厚實,為兗礦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不僅如此,對中國其他企業進行海外并購也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
作為國際化礦業集團公司,兗州煤業將會繼續在國內外,特別是澳大利亞這樣的法制比較健全的國家,尋求收購機會,力爭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在境外再造一個兗州煤業。
能源評論:在中鋁事件后,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的收購活動視為畏途,兗州煤業在做出這項收購決議時,是否也承擔了很大的壓力,您是如何說服自己企業的高層及相關部門同意這宗收購的?
王信:中鋁事件發生后,公司確實面臨著是否會“重蹈覆轍”的壓力。
但是,通過認真分析,我們認為,中鋁事件僅是個案,并不具有普遍性,中澳兩國的經貿關系不斷發展壯大畢竟還是主流,該事件只是一個小小波折。
兗州煤業進行本次收購時,無論政治環境,還是經濟環境,都與中鋁事件發生時不同。而且,兗州煤業具備在澳大利亞成功運營煤礦的經驗和良好口碑。更重要的是,本次收購過程中,公司始終堅持按“雙贏”的原則來開展,對菲利克斯的收購最終順利實施。
能源評論:可是,也有人質疑,兗州煤業的這次收購并不合算。兗州煤業做出的承諾會不會束縛了自己?例如,由其現有的澳大利亞全資子公司(兗煤澳洲)負責運營在澳大利亞的所屬煤礦,管理團隊和銷售團隊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兗州煤業在澳大利亞的煤礦所生產的全部煤炭產品將參照國際市場價格、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則進行銷售,遵循市場化原則運作;兗煤澳洲最遲于2012年底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上市,屆時兗州煤業在兗煤澳大利亞中的持股比例減少至70%以下。
王信:這些約束條件不算苛刻。因為它是兗煤融入澳洲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強調并展現該并購對澳大利亞當地經濟、稅收、就業、技術等方面的好處,才能經營好菲利克斯的資產,并為未來新的并購奠定基礎。
總體看,這是一單合算的生意。此次并購完成后,兗州煤業在澳大利亞控制的煤炭資源量將達15億噸,原煤年權益產量超過1000萬噸,接近兗州煤業國內年產量的三分之一。
2010年菲利克斯的產量將達到1500萬噸,預計2?3年以后,產量將突破2000萬噸。達產以后,效益將十分可觀,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計算,每年的凈利潤將達到40億元。
而且,我們采用“內保外貸”的方式,沒有動用自有現金就實現了此次收購。所謂“內保”,是指兗州煤業向商業銀行提供擔保,其后商業銀行的境外分行向兗煤澳洲公司(兗煤子公司)貸款。使用這一融資方案其實是從國內外存貸款的利息高低來考慮的。因為境內的存款(整存整取半年期)和一年期貸款利率分別是1.98%和5.3%到5.4%;而在境外,貸款利率約不到1.98%。也就是說,境內的錢存在銀行的利息也比境外的貸款利率還要高,這樣做就比較合算。
好名聲是成功并購的關鍵
能源評論:您一直說,進行海外收購,人力資源方面的儲備不可或缺。為了實施對菲利克斯的收購,兗州煤業怎樣組建了收購團隊,這支團隊有何特點?
王信:作為境內外三地上市的公司,兗州煤業先后在境內外資本市場進行了5次股票融資,開展了多次重大資產收購活動。其中,2004年在澳大利亞收購澳思達煤礦后,對其多年的正常運營,為更是我們積累了豐富的境外運作經驗。多次資本運作短兵相接,使得公司培養了一支專業化的資本運營團隊,儲備了大批財務、法律、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我們公司的資本運營團隊采用松散型運作模式,日常工作中,這些人立足各自崗位開展本職工作,一旦開展大型資本運營項目時,公司就會根據需要,迅速集結,組成內部工作團隊,按照“以我為主、借助外力”的原則,與各中介機構積極配合,推動項目實施。
現在看來,這個團隊是一個資本運營經驗豐富、專業能力強、善打硬仗的隊伍。
能源評論:成功的海外收購,需要以本企業極強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依托。兗州煤業的哪些核心競爭力保證了收購菲利克斯活動的順利完成?
王信:此次收購菲利克斯公司可謂一波三折,最終能夠成功,與兗州煤業在國際市場的良好聲譽密不可分。
在收購菲利克斯之前,兗州煤業是中國唯一在境內外三地上市的煤炭企業,上市后的十余年時間里,資本運作成績有目共睹,在國內外資本市場和產業市場,已經獲得了良好的聲譽,形成了品牌效應。而“兗州煤”的產品質量則享譽國內外,在日本成為免檢產品。
當然,澳大利亞對兗州煤業的肯定是最直接的推動因素。兗州煤業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成就以及豐富的井工煤礦運營經驗,最終“俘獲”了“澳大利亞的心”。
大家都知道,兗州煤業擁有領先世界水平的兩柱掩護式綜采放頂煤技術,特別適用于井工礦井中厚煤層的開采,已經在中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獲得專利,在煤層回采率低的澳大利亞頗得政府看重。不但如此,兗州煤業在井工煤礦運營方面積累的經驗,也是以露天開采為主的澳大利亞所缺少的。此前,對瀕臨關閉的原澳思達煤礦,兗州煤業在收購后采用先進的防滅火技術,使之成功復產,并取得良好的效益,就是很好的證明;憑借這一點,兗州煤業在澳洲也博得了澳大利亞政府和同行的尊重。
正因為以上原因,公司在與其他參與者競爭過程中最終脫穎而出,受到出售方和澳洲政府的青睞,最終順利完成收購。
不能為了收購而收購
能源評論:控制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是保證產業成功整合的前提。兗州煤業實施對菲利克斯的收購時,是怎樣控制產業鏈的核心環節的?
王信:在收購之初我們就認為,不能僅僅為了“收購”去“收購”,而要確保菲利克斯公司在收購完成后,通過整合,和澳思達煤礦一起發揮協同效應,使其效益得到進一步放大。
我們很清楚,本次收購的是一個完整的正在運營的成熟公司,而不是一項單一的、有待于進一步整合的資產。收購完成后,公司采用了“以澳治澳”的管理模式,對菲利克斯公司原有的上下游、產供銷等各業務環節未作任何變動,并繼續留用了原來的管理團隊和保持其各項管理制度繼續貫徹執行。目前菲利克斯已經基本實現了平穩過渡,正在按原計劃正常運營。
能源評論:對其他將要走出去,特別是要去澳大利亞收購企業的中國企業家,您有沒有心得要說?
王信:談不上心得,一些感受共勉吧。這里首先有一個前提,就是在商言商。收購的事情在塵埃落定前,一定要低調處理,避免媒體過度炒作,尤其要防止個別媒體對純粹的商業行為進行泛政治化的解讀。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對方,實現雙贏。參與過國際收購的人都知道,收購談判和審批的過程,是一個利益相關方彼此碰撞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爭議和摩擦。在此過程中,要按照雙贏,甚至多贏的原則,尊重賣方和主管部門,才有利于實現最終的目標。
另外,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收購海外公司要作充分的準備,這既要求對目標公司進行深入了解,還要求選擇收購目標必須發揮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管理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還有一點,盡可能采取屬地化管理。澳大利亞擁有比較好的投資環境,但是其法律法規、財務稅收、商業慣例、工會制度、企業文化等各方面,均與我國存在較大差異。采用屬地化管理,“以澳治澳”,有助于收購后的公司盡快正常運營。
大型煤企話語權將越來越強
能源評論:煤電一體化、煤電聯營有成為中國能源企業發展目標的趨勢,兗州煤業如何審視當今中國能源企業重組并購浪潮?
王信:中國能源企業的重組并購才剛剛開始,這將會是“十二五”期間煤炭企業擴張發展的主流模式。通過重組并購,大型煤炭企業的話語權將越來越高。
兗州煤業將會通過積極參與重組并購,提升當量規模,增強競爭能力。兗州煤業去年已經收購了主要以煤泥、煤矸石為發電原料的華聚能源公司,在煤電一體化、煤電聯營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經驗。今后仍將會把煤電一體化模式,作為企業發展的方向之一。
自信收獲“遲來的愛”
兗州煤業成功收購菲利克斯對中國煤炭產業布局所帶來的啟示作用,以及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所產生的借鑒意義,最終不但讓兗礦成為2009年中國能源界的風韻企業,更讓王信入圍“2009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并成為獲得提名獎的兩位獲獎者之一。
在頒獎典禮上,一口地道而又爽朗的山東話,一套凌厲而又穩健的武術表演,一張真誠而又親切的笑容,讓獲得“提名獎”的他,風頭超過李書福、俞敏洪等“年度人物”。
中央電視臺給出的王信的獲獎理由是:“除了因為他戰略收購菲利克斯資源公司成功,更因為他是資源行業的先行者,多年來他一直特別重視對開采技術和運行模式的系統式創新。”
這種點評很到位。
人們關注到兗礦,關注到王信,是因為兗州煤業在2009年中澳經貿關系的“小低谷”中完成了到當時為止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的一次并購—經由其在澳大利亞的子公司兗煤澳洲公司通過貸款,以33.33億澳元的價格100%收購菲利克斯。人們津津樂道的是王信在2009年達沃斯論壇會議期間,與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四次會面,慷慨陳詞,現場斡旋。
可是,多少人知道,這次成功的收購,是來源于兗州煤業技術上的自信。
澳大利亞煤層一般只開采到4米左右,其余的就全部成了“垃圾”。厚煤層的回采率一般低于50%,有的甚至低于30%。隨著開采煤層深度的增加,澳大利亞能源部采礦協會一直在推動井工開采,提高煤炭回收率。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兗州煤業獲得了機會。其擁有60多項國內外專利的深層開采技術“綜采放頂煤液壓支架”技術解決了目前世界厚煤層開采的技術難題,可以實現1000米以下安全開采。不但被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煤炭企業購買,而且在澳大利亞兗州煤業的子公司澳思達煤礦幾年以來的運營所證明—自從2004年澳思達煤礦被兗州煤業收購之后,該礦不但經營業績連年上升,更被新南威爾士州命名為“安全最好的礦井”。
可以說,兗州煤業在收購菲利克斯的關鍵時刻能夠過澳大利亞總理“這一關”,以至后來順利通過澳大利亞投資審查委員會的審批,原因都在這里。兗州煤業不但把別人不要的“垃圾”撿了回來,陸克文還笑言要讓王信擔任“采礦總理”“采礦幫主”。
當然,萬事俱備,方可借助于東風。兗州煤業能夠最終完成收購,可不光靠技術,和其多年在管理運營上“勤練內功”有很大的關系。
王信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兗礦集團追求“管理零缺陷,產品零雜物,客戶零投訴”。他還認為2004年3000多萬澳元收購澳思達以及1998年兗州煤業三地上市的經歷都非常重要,前者“小試牛刀”既讓兗州煤業獲得了在澳大利亞的展示舞臺,也讓兗州煤業積累了和澳大利亞人打交道的經驗;而后者則使兗州煤業的資本運營更加成熟。而這,對收購菲利克斯都是不可或缺的。
這些年,兗州煤業作為兗礦集團的“先行官”,能夠在國內煤炭企業率先實現三地上市,在國際市場叱咤風云,為兗礦集團成長為真正的國際知名煤炭企業奠定下扎實的基礎,作為兗礦集團總經理、兗州煤業董事長的王信的貢獻無疑是不應該被忽視的。所以,中央電視臺對他的評價并不為過,而他能夠獲得“2009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提名獎首先是實至名歸,更算是“遲來的愛”。(牛克洪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