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剛剛過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寒冬,在金融和經濟方面的。與經過其他的自然災害,有很多樹木倒下來一樣,經過這么可怕的暴風,也有很多大企業不存在了。但是他們的不存在,正好給很多新的企業留下了新的機會。經過冬天,又回到春天,但是春天每一次都不一樣。
世界經濟開始回暖了!
先看看大環境的數據:今年1月底結束的世界經濟論壇,他們主要的話題是盼望經濟的復蘇;國際油價,突破了75美元;還有其他很多現象可以表明,全球整體經濟在恢復增長。從09年開始,中國的出口額也開始出現正增長,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特征。
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期,今年全球的產出將比上一年增長約5%。這是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的一個判斷,就是2010年可能會增長4.3%。回到中國,我們已經看到了整體經濟的轉折。去年是負增長,但今年一月份已經開始恢復增長——一月份同比增長了21%,二月份更明確是47%。
我們再細看海關的數據,可以發現新世界經濟有不俗的表現。全球經濟體,可能增長4%不到,其中發達市場經濟體只有2.1%。中國是非常出色的,8%—10%。我們再看新興市場,所謂新興市場就是拉美,巴西,俄羅斯東歐等等地區,他們的增長速度比發達市場高很多,6%。
經濟危機給出的教訓
針對出口企業,我現在要提出一個很重要的看法。雖然新興市場增長很快,但是新興市場占的比例只不過是15%。我們看到09年,中國的出口總額,新興市場占15%,其他的傳統市場是85%。那么作為企業家,你現在要做出一些選擇。你要選擇——怎么樣去平衡傳統市場和新興市場?怎樣去考核?怎樣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以環球資源的經驗,我發現很聰明的客戶,知道這個平衡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維護現有的買家、現有的產品出口市場,另一方面,也要適當地開始這個把市場多元化。
回顧去年,金融危機可能帶來很多的教訓。對出口企業來說,最主要的教訓就是不要單靠某一個是市場或某一群買家,而是要隨時開發一些其他的市場和買家。換句話說,美國依然是中國最大的消費產品出口國,但拉丁美洲以及其他的新興市場,也是一個未來的選擇,而且越來越重要。如果我們參照06到09年中國到拉丁美洲的消費產品出口,它每一年的平均增長達到10%左右,這是一個非常客觀的數據。
買家帶著更高的要求回來了!
買家帶著更高的要求回來了!
從環球資源的角度,我們還發現了一些現象。一些發達國家、傳統市場的消費者,比如美國的消費者已經回來了。他們在積極購買,但是他們購買的思想跟金融危機前不一樣,他們現在主要是考慮優惠的價格和實際價值,不像以前很輕松地買一些東西。現在他們希望看到一個實用、耐用、好的產品,同時又有一個優惠的價格。歐洲也是一樣。雖然傳統市場包含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以及有不同消費習慣的消費者,但從整體來說,他們購買東西時比金融危機前更保守。
新興市場就很不一樣。當然新興市場是很分散的,各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一起才能算上新興市場。但是在這些新興市場里面,也有一些快速生長和快速升級的現象,也有高端消費者的存在。在這些新興市場,你沒有經驗,你需要學習,需要掌握當地消費者的愛好。
總的來說,2010年,買家已經回來了,但是要求更高,所以要面對的是一些新的消費習慣。
如果是發達地區的話,產品價值顯得越來越重要,性價比是他們的一個口號。同時他們也非常注重產品安全跟社會責任,他們在這方面的要求比以前更高。還有付款條件等其他方面,他們也更要求靈活性。所以,以前就買家一來就下一個很大的訂單的日子恐怕過去了。現在歐美國家的買家是分批下單的。這是傳統市場。
在新興市場你會看到很多新的面孔,最典型的就是在香港的環球資源交易會上,我們每個季度都有機會看到來自不同地區的買家。這些新興市場的買家很多,很主動。買家回來了,世界經濟回暖了。
另外一個現象。這個月,環球資源剛好在深圳等地區舉辦了集成電路展,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判斷經濟趨勢的方法。我聽很多供應商說,他們的集成電路和芯片的訂單已經滿了!這意味著很多供應商已經開始正常運轉,并且需要更多的零部件。
供應商對開拓新興市場的擔心
環球資源還有一個優勢,作為一個媒體,我們能夠聽到來自各方面的聲音。今年一月份,我們針對中國的出口企業進行了調研,問他們怎樣判斷新興市場,開拓新興市場的主要的五個大障礙是什么?結果,排在首位的是什么呢?很擔心,沒有辦法把握當地的消費習慣,因為他們認為來自新興市場的買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要求,和以往傳統市場的買家不一樣。這是第一位。
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很難找對買家。當你開發一個新興市場時,你怎樣找到一個合作伙伴?因為不熟悉當地市場的要求,就必須在當地找一個合作伙伴作導游給你指路。
第三大障礙是,對于產品和服務,新興市場有它特殊的要求。所以很多人擔心,新興市場這樣分散,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而且他們要的產品的數量也跟歐美市場不一樣,更小。這是來自供應商的聲音。
新興市場買家的要求
另外,我們又有機會聽到買家的聲音。二月份,我們專門研究了來自新興市場的環球資源的買家。我們問他們:當你選擇中國供應商時,你主要考核的因素有哪些?排在第一位的是價格,我覺得這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因為參照環球資源以往的買家調研,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價格,而是質量。所以,我們發現新興市場跟傳統市場有所不同。當然,傳統市場也好,新興市場也好,質量、價格都是排在最前面的兩個。只不過新興市場對價格更敏感些。
買家第三個方面的擔心,是供應商的溝通能力。我們要弄清楚,這個溝通能力不僅僅是語言,而是怎樣對待買家的要求。當買家發一個查詢,問你一個問題,你有什么方法全面地回答?很多買家跟我抱怨說:中國的供應商好像不太了解怎樣給他一個全面的自己公司的介紹或是產品介紹,他們不會把產品目錄弄得更全面更漂亮一些,讓買家更放心。溝通能力,我想一方面是宣傳推廣,另外一方面是在服務。當有買家發來一個查詢,由誰來回復?回復的質量如何?
買家的第四個擔心是供貨周期。因為新興市場,尤其是像拉美,運輸條件可能比傳統市場更復雜。
再就是一些創意設計和信用狀況。這個信用當然包含一些金融方面的擔憂,但是也可以說是企業名譽、企業形象方面的問題。所以,如果供應商能夠從買家的要求去看,應該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了。
供應商請做好功課
作一個簡單的小結。我們可以這樣說,新興市場的買家非常活躍,他們不但來到了市場,而且非常主動。那么,供應商呢,就應該利用這個機會積極推廣自己,尤其是針對新興市場。如果你想開發新興市場的話,你就要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課題。比如,你怎樣給給新興市場的買家提供服務?另外,新興市場的買家也正在非常主動地在尋找新的供應商,他們會用各種方法來準備供應商名單,比如參加博覽會、交易會,或是通過網絡,通過雜志,甚至親自來看一看。對他們來說,中國代表著一個比較新的供應市場。針對這個現象,供應商應該積極地宣傳自己,凡是買家在尋找賣家的地方,也就是你供應商應該出現的地方。
另外,我們必須說,新興市場的買家要求也高了,雖然與傳統市場比仍有不同,但是整體的趨勢是越來越擔心產品安全、社會責任、環保等方面的問題。所以,雖然性價比仍然非常重要,但相信這幾年,其他的因素也會逐步地吸引到這些買家。因此,供應商應該想各種方法提升自己企業的整體形象。如果你的價格不是產品唯一的賣點,你就必須用其他的方法保證你跟買家的合作會給他帶來其他方面的利益。
中國對新興市場的買家來說也是新的,他們的的經驗不像一些老手那么全面,所以中國供應商也要用各種方法深入了解當地市場,花時間弄清楚這些買家的實際需要。
環球資源為你搭橋鋪路
環球資源為你搭橋鋪路
作為環球資源,我們有40年的經驗,也有一個很強的買家社群。我們提供一個定位高端的推廣方案。大家都了解80/20規律,知道頭幾個批發商能夠控制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所以,關鍵就在于,你只要找到一個大的買家,你很快就能夠迅速地占領市場。
環球資源的全球買家社群有50%是非歐美地區的買家。我們來看一些主要新興市場的增長情況。全球買家的年增長是18%。但是俄羅斯的年增長接近80%,巴西41%,東歐是39%,印度是38%,明顯比平均值高很多。因此,環球資源在不同地區制造了很多面對面洽談的機會,也就是展覽會。目前環球資源在一年里面準備有近50場的交易會,分別在六個主要的基地。像下個月在香港有系列展,還有夏天的迪拜,還有孟買,還有年末在南非也有一個展覽。還有上海,新加坡。我們盡可能地推廣新的方法幫助我們的供應商開發新興市場。
這里還有一個數據。09年秋季的香港展和春季的香港展對比,來自新興市場的買家明顯多了起來,比如說墨西哥的買家多了130%,還有俄羅斯84%,波蘭80%,巴西70%,這明顯比發達市場買家增長的速度更快,所以可以看出,新興市場的買家確實非常主動。
同時,環球資源也在開辟新的渠道,就是虛擬面對面的洽談機會,這是針對那些新興市場的大型的零售商而舉辦的。比如說,來自俄羅斯的電子零售商,他要尋找某一種產品,他就可以委托環球資源去安排一個洽談的機會,我們給一個名單供他篩選,然后安排一個一對一的洽談。我們已經有31個頂級的買家參與這個新的服務。他們分別來自俄羅斯(尤其是電子方面的),印度,還有秘魯的電子零售批發商,還有南美的主要的家庭用品零售商,還有巴西。
拉丁美洲潛力大
在這里,我想強調,新興市場里面拉丁美洲的特性。中國出口拉丁美洲比印度加俄羅斯的市場份額總和還大。所以拉丁美洲市場對中國來講是一個快速增長,也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新興市場。
回到一月份的調研,我覺得這個結果很值得我們參考。我們問出口企業,未來五年,最主要的新興市場是哪一個。明顯排在第一位的是拉丁美洲。排在第二位的是東歐和俄羅斯,然后是中歐、非洲、南亞、和中東地區。我可以理解拉丁美洲的重要性。它有政策的支持,就像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所說的,中國將加強拓展與拉丁美洲國家的經貿關系和投資力度。他是有一些調查才會說這些話,比如出口拉丁美洲的數據在增長,拉丁美洲目前占有的份額比其他的地方多。而且拉美畢竟離北美不太遠。在拉丁美洲做生意,在美國設立辦事處是很多企業嘗試的方法。因為拉美市場比較分散,不同的國家在海關和稅收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你要找到一個中心打開這個市場,在美國設立辦事處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法。
不管怎樣,每個企業都要找到一個最佳、最理想的平衡點。不是因為有了新興市場,我們就要放棄以前的買家,我們肯定要保護我們現有的市場。但是,也要吸取去年經濟危機帶來的教訓,要多找出一些新路子,要把市場多元化。
適者生存!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看到中國入世后有很大的復興。那個時候,所有的買家都跑到中國來,他們不再擔心稅費、國策問題,他們看到中國批量生產的產品質量非常理想。那個時候,是黃金時代,供應商可以什么事情不做,買家會自己跑到你這里來。
但是,今年不一樣,今年有那么多的供應商在國內爭奪市場份額。能不能掌握新興市場這個機遇,供應商要主動去探討,做出自己的決策。大家知道“適者生存”這個自然法則,你主動找新興市場會比被動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