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制度改革是維護農民財產權益的重要舉措,也是農村改革的深水區。 “三俊書記說一定要把工作做實做細,不留任何隱患。因此,從做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工作開始,到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再到折股量化,改革的每一項工作他都撲下身子講清析明。”來自李三俊下屬的回憶原話就生動反映出李三俊擔當作為的干部作風,詮釋了李三俊從當年優秀的大學生村官,到如今獲得省委組織部表彰的最美基層干部的工作歷程。
自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遼寧、貴州、陜西、山西等省市區先后啟動了大學生村官計劃。截至2008年2月底,全國共有28個省市區啟動了大學生村官計劃,其中17個省市區啟動了村村有大學生“村官”計劃。我們在調研過程中已經發現,受益于上述計劃,基層群眾可以感受到投身于農村建設的大學生村官已經越來越多。
而對于大學生到基層做村官是否能幫助農村發展和村民脫貧這樣的問題,基層群眾所持的態度既有認可也有否定,數量最多的看法是覺得大學生村官的“效果一般,可有可無”。經過詢問,我們得知群眾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態度分化,主要原因有兩條:一是大學生村官的工作水準整體上還沒表現出明顯超過傳統村官的優勢,因此有大學生村官的村子和沒有大學生村官的村子發展狀況差別并不顯著;二是村民普遍覺得身邊的大學生村官的數量太少,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他們存在的時候并不多。
至于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工作與傳統村官相比的優劣勢,基層群眾的看法比較一致,普遍認為大學生村官的優勢在于經濟管理意識先進,富有朝氣活力,劣勢在于缺乏工作經驗,對當地具體的發展情況了解不足,而且往往與村民不熟,不太容易得到村民信任。
基層群眾最希望大學生村官能夠發揮出經濟管理意識先進的優勢,幫助農村群眾尋找到可行的致富道路,同時希望大學生村官能夠充分熟悉農村的政策法規,加強農村創業知識方面的培訓。
最后,按照某位村民的原話,國家如果想要吸引更多高水平大學生去做村官,要解決的問題是“黨和政府要保證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確保大學生村官的思想穩定,安心工作。而且要對大學生村官加以培訓,使他們了解農民想什么、盼望什么,成為農民信得過的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