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廢棄物就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通過資源化利用,找回農業‘另一半’,是實現穩生產和保生態的雙贏之舉。”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說,推動農業農村廢棄物高效利用,促進農村生產生活可再生能源替代,有利于推進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降低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排放強度,提高農田土壤固碳能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打造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的田園生態系統,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畜禽糞污、秸稈、人糞尿,在鄉村,這些廢棄物,原本是最好的肥料來源,經過一定的處理之后,就是上佳的農家肥。在今天,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推進,鄉村廢棄物的產生量多達幾十億噸,蘊含大量有機質,經有效處理后就近就地還田利用,是改善耕地質量、提升土壤有機質的重要途徑。以畜禽糞肥為例,目前我國每年施用面積超過4億畝次,為耕地提供有機質5600萬噸,每年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0.1個百分點。
高效利用,用之于田。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肥料節水處處長徐晶瑩介紹說,農業農村部鼓勵和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2017年以來,選擇238個重點縣(市、區)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集成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生產技術模式,構建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長效機制。結合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等項目,采用物化補貼的方式,鼓勵和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
以用促治,種養循環,越來越多的畜禽糞污得到了有效利用。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畜禽廢棄物利用處處長左玲玲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296億元支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現了585個畜牧大縣整縣治理全覆蓋,提高了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水平,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基本解決了大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問題,畜牧業綠色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持續推進資源化利用要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條腿走路。”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村能源與環保研究所所長沈玉君說,一方面,通過生產補貼、農機補貼等,引導企業、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建立完善的收儲運體系;另一方面,市場主體要持續研發和使用新技術裝備,通過第三方評估,破解轉化瓶頸。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質資源利用工程實驗室團隊楊增玲教授分享了團隊利用光譜學表征創新的方法在農業農村廢棄物循環利用上的轉化應用,“我們團隊開發的養殖糞污(肥)養分全量同步光譜速測系統,可實現養殖糞污(肥)總氮、總磷、總鉀、銨態氮、硝態氮、酰胺態氮、有效磷、有效鉀、有機質、腐殖質等多組分及其含量的快速同步檢測,該技術設備已在北大荒鶴澳現代化牧業奶牛糞水綠色種養循環利用中成功應用,僅通過一次光譜掃描(<1分鐘)即可完成上述10余個糞污資源化利用相關全組分含量的快速檢測。此外,通過該技術設備的應用還可實現基于手機APP的遠程服務,有利于基于互聯網和云服務的養殖糞污大數據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