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陳元民的糧田提供全程托管服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人徐勤波說:小麥托管后,今年畝產達1200斤,比他原先自己種增產200斤;陳元民老兩口得空就為當地的中國結加工企業代工,一年也能掙萬把元;子女全部放心進城務工,一年至少掙個四五萬元。
記者采訪發現,一戶種糧農民有三筆收入賬,在郯城已是普遍現象。郯城立足糧食主產區實際,蹚出一條多元增收筑基的鄉村振興之路。郯城縣委書記劉連棟介紹:“一方面靠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服務‘雙輪驅動’,既能穩面積保產能,又能解放農民;另一方面靠職業技能培訓和增加就業崗位‘雙向發力’,讓外出農民高素質就業,讓留守農民在家也有活兒干。”
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服務“雙輪驅動”
早在2003年,歸昌鄉農民陳龍就流轉了160畝撂荒地,試水規模化種糧。后來,他的種糧面積越來越大,一度達到420畝。不過自2016年起,他又開始減少面積,近兩年將種糧規模穩定在了230畝,原因何在?
“貪多求大,成本就高,風險也高。規模上去了,效益卻上不去。2014年參加縣里組織的培訓,專家的一席話點醒了我,要在適度種糧、精細種糧、品牌種糧的基礎上,向發展專業化服務轉型。”陳龍說。
觀念一轉天地寬。陳龍的種糧規模穩定了。他的“郯陳大米”品牌越叫越響,種糧收益越來越高,2020年畝均純收益超過2000元。而且,靠著手里的高端農業機械和種植技術,他帶著返鄉的兒子上陣,全力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近兩年的服務面積達6000畝,收入也增加了一大塊。
“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服務‘雙輪驅動’,在解放農民的基礎上,保障糧食產能,提高糧食產量和種植效益。”郯城縣郯南農場場長、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莫峰說,郯城常年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141萬畝以上,已培育規模經營主體1648家,今年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服務覆蓋率達85%,帶動主導品種配套技術推廣到位率達70%以上,良種覆蓋率達100%,統一供種率達90%以上。今年,全縣種植小麥68萬畝,據農技人員初步測產,單產可達514.4公斤,遠超山東平均水平。
讓留守人員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糧食主產區的農民通過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這已是各地的普遍實踐。然而,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就業增收相對容易,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怎么辦?
近年來,郯城為提升農民的工資性收入,重點算了兩筆賬:一是加大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力度,幫助青壯年勞動力高質量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二是發揮傳統文化大縣優勢,發展中國結、草編、柳編、木玩等適宜農村實際的特色加工業,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掙工資。
走進勝利鎮郯城高大制帽廠車間,各式各樣、數以萬計的草帽,讓參觀者目不暇接。“農民在咱這兒領了草料,在家編好送過來。我們靠的是本地農村勞動力資源和老一輩留下的傳統技藝,編織的草帽大部分用于出口。2020年,廠子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帶動本地1萬多名老人、婦女在家門口干活兒掙錢。”自稱“草帽姐”的企業創始人徐景雪說。
勝利鎮人人懂草編,紅花鎮戶戶能做中國結,港上鎮建設占地500畝的木制玩具產業園……古郯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為郯城鄉村留下了眾多傳統技藝。近年來,郯城人將這些技藝充分保護、挖掘和提升,通過出臺配套扶持政策、規劃建設產業園區、全力培育加工企業等舉措,讓村里原先“為了省點兒錢就自己做”的老手藝,成為農民增收的“金鑰匙”。
在老手藝的帶動下,郯城就業增收效果明顯。除7萬名青壯年勞動力能夠外出穩定就業外,300多家中國結、草編、柳編、木玩等加工企業,已帶動4萬名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為主的農民在家門口就業。
以能人帶動、組織農民為抓手促全面振興
近年來,郯城通過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保障了糧食產能;通過穩糧增收和就業增收,提高了農民收入,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清晰可見。在此基礎上,如何從產業振興走向全面振興?
在縣委副書記黃偉看來,郯城已在實踐中找到了答案:能人帶動、組織農民。能人帶動方面,郯城以組織振興引領人才振興,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等專業化管理,把更多人才吸引進村“兩委”干部隊伍;組織農民方面,郯城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全面推行村黨組織領創辦合作社,集聚鄉村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吸引人才、資金、科技等要素下鄉,統籌推進產業振興、生態振興和人才振興。
“頭雁領飛”是關鍵。郯城針對村黨組織書記難選、難干、難留等問題,于2019年7月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專業化管理,在選人條件、工作標準、管理要求和待遇保障等方面出臺明確規定。“郯城已將402名村黨組織書記納入專業化管理,占比達到52.6%,月平均工資4400元。今年,我們把專業化管理延伸覆蓋到村‘兩委’其他成員。”黃偉說。
“合作共贏”是目標。花園鎮劉湖村在專業化黨支部書記劉全啟的帶領下,抓住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機遇,成立農業合作社,涉足糧食生產專業化服務、勞務輸出等多個領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郯城已成立130家村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成為鄉村集聚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共同發展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