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叫陸愛東,是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的種糧大戶。俺在今年尉氏縣小麥糧王爭霸賽中以畝產1716斤刷新了俺尉氏縣小麥畝產量的紀錄,俺還上過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嘞…..”7月14日上午,陸愛東在自己流轉地旁一邊用手機遙控自己玉米田噴灌,一邊神采飛揚給前來取經的群眾分享著自己的致富經。
陸愛東以前在張市鎮銷售農資。2014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張市鎮,在一片高標準糧田中總書記手拿麥穗說,“今年的饃能吃上了”。受到總書記話語的鼓勵,作為一名“85后”青年農民的陸愛東開始考慮怎樣讓白面饃吃出新花樣?怎樣能讓身邊的父老鄉親得到真正的實惠,能讓張市的糧食、尉氏的糧食產量更高。
“那一年,恰逢豫糧集團承包的117畝高粱地合同到期之時,俺當機立斷,將手里所有的錢都拿來作為了土地承包款,為了讓群眾相信我、愿意把耕地流轉給我,我以每畝950元的高價流轉了這一塊地。”
當時尉氏縣土地流轉費用一般是每畝500元,950元/畝的價格遠高于市場價,陸愛東第一次被種了一輩子地的父親責罵,妻子雖然沒說什么但是眼神透露出她的埋怨。面對家人的不解,陸愛東沒有多說什么,只是更加努力的行動起來。
在縣鄉村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陸愛東成立了暢加合作社,通過與村集體合作,用工優先考慮貧困戶,實現帶貧助貧;通過大面積集約化種植,使地邊梗變成了可種地,無形中增加了土地面積;因為規模種植,使用的化肥農資等投入以拿貨價計算,減少了中間商利潤;同時以“合作社+合作社”的方式,他與富民農機攜手,利用大型農機作業使土壤深耕,提升土地肥力,保障高產穩產;以“合作社+企業”的方式,與天源面業協作,種出品種純的優質小麥,每公斤高于市場價0.04-0.06元出售,贏得了利益和口碑雙重收獲。現在附近11個村的致富帶頭人,紛紛通過個人和村集體兩種形式與陸愛東合作。
一支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恁看,這就是電信部門給俺修建的5G基站。農民種地,水利就是命脈。俺流轉400畝地的澆灌在傳統模式下得十來天,錯過周期將直接導致減產。現在只要拿著手機遙控,幾百畝地一兩個小時就把地澆灌了。”
近年來,尉氏縣以大力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農村環境為重要抓手,每年發放耕地補貼1億多元,建成高標準糧田84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0萬畝以上,糧食生產能力超過65萬噸。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該縣張市鎮以每畝3200元的標準建成萬畝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打造出高標準農田“升級版”,讓萬畝耕地變成高產田。高標準農田建成后,陸愛東一次流轉400畝,其中種了160畝小麥,今年的平均畝產在六七百公斤。在“小麥糧王”爭霸賽頒獎現場,受到鼓舞的陸愛東曾表態,“計劃今年秋季再擴大一些小麥的種植面積。”
“總而言之一句話,在黨的領導下,我們農村不是昔日種一簸籮打一瓢的農村,農民已經不是昔日的泥腿子了!俺有信心,有能力讓全國人民的飯碗里都能盛有我們尉氏的、張市的糧食,俺勇當新時代的新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