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此情此景,我不禁扼腕長嘆,可惜呀可惜,咋就說變就變了呢。我冷靜地思索著,聯想到這段時間報紙上電視上不時傳出新聞,成都周邊紛紛效仿農科村辦起了農家樂。想到這里,我什么都明白了。
農科村人該是徹底清醒的時候了。我建議村上把村里主要經營戶組織起來出去走一圈,考察考察。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成都周邊新建的農家樂,不僅數量不少,而且一家比一家像樣?梢哉f,我們有的他們有,我們沒有的他們也有。
在回程的路上,大家眾說紛紜。有的人說:“完了完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農科村的財運氣數已盡。”有的人說:“讓別人發展去吧,反正我們賺了些錢,沒了游客,我們就安心種植花木吧。”……
至于我,當時只是在沉思;叵胛以诟母镩_放近20年中的奮斗,往事歷歷在目。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是迎著風浪上,還是保全成果急流勇退,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這樣的選擇,我已經歷過很多次。就在一個個不眠的夜晚里,回憶涌來,點燃了我拼搏的激情。
我下定決心二次創業。令我意外的是家庭內部動員會開得相當成功,三個兒子都同意把家庭多年來掙下的幾百萬積蓄對大院進行整體規劃設計,來個整體打造,把流失的客人重新吸引回來。
在各級領導支持下,重建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圍觀村民卻議論紛紛,認為這是“拿錢丟喲”。事實上,這20年來,我做過的哪件新鮮事在開始不招人議論呢?在鄉親鄰里的質疑嘲諷中,無中生有搞起農家樂,不僅把這個僻靜的小村莊帶得風生水起,迎來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接待了無數外國友人和省市代表團的造訪參觀。如果老是因循守舊,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跑,我是不贊成也瞧不起的。
2003年的秋天,成都平原的莊稼熟了,我們徐家大院父子兩代人,也在激烈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變得更加成熟,二次創業中建起的第三代農家樂開門迎客,改頭換面的徐家大院讓游客眼前一亮。農科村又恢復了前幾年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2012年,我們第三次創業,建起了鄉村旅游酒店。
市場風云變化,沒有誰能永遠立于潮頭,只有一代代把創新創業精神傳承下去,才能不斷開拓事業發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