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西寧市湟中區多巴鎮國寺營村的村民集體創作的一首小詩,而它所贊頌的對象正是國寺營村的鄉村醫生陳生祥。
今年51歲的陳生祥從醫29年,而這29載職業生涯他都是在國寺營村度過的。29年,他扎根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和奉獻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堅持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扶貧幫弱,守護村民健康。
“全村1546人,高血壓病人有155名,糖尿病患者有28名,重性精神病病人12名,慢阻肺病病人12名,肺心病病人5名,風濕、類風濕病病人13名,0-6歲兒童80名,65歲以上老年人184名,我要時刻掌握他們的信息……”7月6日,在村衛生室內,陳生祥一邊工作一邊說到。
在村子行醫的歲月里,他的足跡遍布村里的各個角落,哪家村民有什么病、誰家的孩子該接何種疫苗了,他都了如指掌,被村民譽為“行走的醫書”。
“村里人只要不是啥大毛病,都會找陳醫生,而且陳醫生也了解所有村里人的身體狀況,實實在在的守護我們的健康。”國寺營村黨支部書記景國虎說到。
時間回到2021年3月,國寺營村一名4歲兒童因腹痛哭鬧不止,
凌晨到村衛生室就診,初步診斷為急性腸炎。由于患者疼痛劇烈,急需轉院到省城醫院治療,得知沒有交通工具,陳生祥立馬開上自己私家車及時把孩子和家屬安全送到省婦女兒童醫院,不僅未向患兒家屬收取任何費用,還在醫院跑前跑后幫助患兒家屬辦理住院手續,為患兒及時得到救治贏得了寶貴時間,當天陳生祥回到家已是凌晨3時多。
“都是看著長大的孩子,和自己家的一樣,那種情況下一定會盡最大努力。”陳生祥說到。
不僅如此,國寺營村衛生室還是個“夫妻檔”。1997年夏天的一個深夜,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正在熟睡的陳生祥夫婦,得知鄰村一名懷孕7個月的孕婦不慎摔倒,出現流產癥狀,陳生祥二話沒說,叫上妻子,帶著藥品,冒著大雨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到達患者家中,立即對孕婦進行檢查并對癥治療。孕婦病情好轉后,陳生祥夫婦二人輪流守護在患者身旁,直到天亮后將孕婦護送到醫院。
在辦理入院手續時,陳生祥夫婦發現,孕婦家庭困難,入院預繳費用根本不夠治療費用時,于是拿出了兩人的存折,補齊了醫療費用后默默離開了醫院。
2012年他光榮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從此,他牢記黨員使命,履行黨員職責,情系百姓,心系病人,態度和藹,路近路遠,隨叫隨到,不分白天黑夜,主動上門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提供健康指導。
“救人治病本來就是我的本職工作,而且都是鄉里鄉親的,看見別人有困難,幫一把,這都是應該的。”說起往事,陳生祥的話語質樸卻透露高潔的品格。
近三十年如一日,陳生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2009年被評為青海省優秀鄉村醫生,2010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盡管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與榮譽,卻從未放松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自費在青海聯合職工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習,不斷學習掌握新知識、新理論,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傳染病管理以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當中。
工作之余,他努力鉆研中醫藥知識,運用中醫藥的獨到之處為百姓預防疾病、減輕病痛,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耽誤。行醫多年,陳生祥積累下豐富的基層醫療經驗,逐漸成為村里人口口相傳的“啥病都會看”的全科大夫。29年里,他認真嚴謹地做好每一項工作,沒有一絲一毫的偏差。
默默堅守,讓陳生祥也得到了村民們的敬重。一晃幾十年過去,村民口中的“小陳醫生”變成了“老陳大夫”,陳生祥也感受到了這一聲聲“老陳大夫”背后的肯定與信任。
“只要村民需要,我會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動為止。”陳生祥說。而他也以一名鄉村醫生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為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譜寫著新時代的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