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帶頭啃硬骨頭
地處城鄉接合部,辛莊鎮潭蕩村曾吸引大批外來務工人員到此租房。但大量問題房、違章房也帶來安全隱患和臟亂差問題。如何治理?身為本村人的辛莊鎮潭蕩村黨委書記朱芳帶頭干起了這場攻堅戰。
誰家誰做主?誰的性格怎么樣?朱芳爛熟于心。一次說不通就多去幾次,自己說不通就找能說得通的人。憑借以心換心,一塊塊硬骨頭被逐個啃下。
常熟近年來以“千村美居”工程為抓手,以市級財政對各村拆違成果進行補貼,由各村決定拆違后改造方案,改善人居環境。工程實施兩年多來,全市4714個保留村莊已有1440個村莊完成“千村美居”工程創建,村容村貌為之一新,進入長效管理新階段。
常熟自上而下壓實責任,不單村干部帶頭啃硬骨頭,各級政府部門也要沖到一線。“政府的財力也就夠每個村子‘修修臉’,要長久保持需激發基層自治熱情。”常熟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鄧國華說。
因地制宜鼓勵基層創新
梅李鎮瞿巷村,一份村規民約細則折射基層樸素智慧。
一戶人家一年的自來水費差不多288元,只要做到宅前屋后和房屋四周干凈整潔就能獲得相應獎勵;一戶人家一年電費大概300元,只要不破壞綠化就能得到相應獎勵……“現在家家不缺錢,但都愛面子,這個約定大家一起想出來后,都是比著要搞好衛生。”瞿巷村村民李丙元說。
家家戶戶的小賬背后,是村干部算的一筆大賬。“過去我們請保潔員打掃,一年要30多萬元,現在我們把這些錢省下來,以獎勵評比的形式發給大家,既能美化環境,又能提高村民收入。”瞿巷村黨總支副書記毛宇說。
2020年,常熟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高于江蘇省平均水平,但農村發展不平衡問題同樣存在。各村找準共識,勁往一處使顯得尤為重要。常熟注重發揮鄉賢力量,用能人引導鄉鄰。
從尚湖鎮周巷村走出去的周曉東,自掏腰包198萬元支持村子改造提升,還帶頭一戶戶商討改造方案,推進工程建設。董浜鎮智林村的錢建東,在村里當起了保護環境宣傳員,不僅每天在村里轉悠,給亂丟亂放的村民發出提醒,還在探索新經濟作物種植,帶領村民共同致富。“鄉賢的榜樣作用比一條條政策要鮮活得多。”辛莊鎮平墅村黨委副書記高麗芬說。
多方參與賦能基層
每天,“80后”網格員陸閔文都要在古里鎮康博村走上兩回。遇到違規擺攤、車輛亂停等情況,他就會通過手機App拍下照片,并傳到古里鎮集成指揮中心。后臺系統會根據情況快速派遣城管、環保、安監等部門人員處置,整個過程都記錄在案。“過去很多情況,找哪個部門都很難搞清,現在有智慧大腦,效果好多了。”陸閔文說。
將公共服務資源下沉農村,這是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又一大抓手。常熟針對基層人手不足問題,優化網格調整,推進執法管理力量下沉,推動社會力量下沉。
常熟市司法局采取線上線下融合,探索“一村一法律顧問”服務,每個法律顧問每月都會到現場提供不少于8小時的法律服務,每季度開展一次法治講座。常熟市紀委、組織部、民政局、農業農村局共同推進“一人一委一網”基層監督管理體系建設,配齊、配強監管隊伍,既把權力關進籠子里,也給干事創業干部做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