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要輔之以利。除了國家補貼、最低收購價保護,生產經營方式的變革有沒有可能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又怎樣提升村兩委抓糧積極性?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民拿土地入股,合作社搞全程托管”就是這樣一種可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和村兩委抓糧積極性的模式。
薛寨村黨支部書記薛洪亮告訴記者,因為種糧收益低,許多農民不愿自己種,不想耽誤自己打工,租金一畝一年低到300元,也有的就流轉給種糧大戶了,“如果再高,種糧大戶就不劃算了。”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流轉的模式在種糧上沒有大面積推開,薛寨村附近幾個村莊的一些流轉土地種糧的農戶,幾年下來,始終也就幾十畝的規模,規模也就上不去了。
而更多的村民,還是自己種著,收多收少,不太在意,總比流轉給別人收入多。
糧食安全責任制的壓力一級級傳導下來,村里抓糧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薛洪亮看到流轉這條路在糧食上是走不通了,四處考察,組合創新,就走上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搞土地入股托管”這條路。薛洪亮說,村民用土地入股合作社,實行全托管,一畝地一年保底給村民800元,根據收益情況,秋后再分紅。
村民們一聽,比流轉出去收入多了一倍。很快就有150戶村民,自愿將土地托管給了合作社,規模一下子就突破了1000畝。
薛洪亮告訴記者,“我們是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我還兼著合作社的理事長,我們統一向廠家和一級經銷商采購農資,價格比從小農資店里買低一些,節本就是增效,合作社的收益不僅保證農民的,還會有一部分給村集體。”
這樣一來,村民種糧積極性高了,村兩委抓糧積極性也高了。在以種糧為主業的村莊里,對于村集體來講,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筆集體收入。
正是麥忙時節,給薛洪亮打電話的人里多了些其他村的干部,他們打電話來大都會有一句類似這樣的話,“老薛,你們干的咋樣,我們也想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