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養殖是村里的主導產業,遇到哪家的牲畜得了疾病,丁建華會隨時趕去救治。給村里的二期牛棚填好飼草后,丁建華還沒來得及吃早飯,山坡下,一期牛棚那邊就有電話打了過來。他匆忙鉆進那輛滿是牛糞的皮卡車,直奔山下。
車剛停穩,丁建華下車一步翻過欄桿,來到牛棚。“這頭牛不能拴著,就讓它慢慢走,必須多曬太陽;那只小牛退了燒以后是關鍵期,不能放松警惕……”他邊忙手里的活,邊交代。
2013年,為給村民們蹚出一條致富路,丁建華擔任村支書。在央企對口扶貧幫助下,村兩委班子整合村集體資金,建起了10座標準化養殖棚,全村肉牛養殖規模從最初的6頭發展到了3300頭。2020年,旱天嶺村實現整村脫貧。
“一只牛娃子7000元,吃3個月奶,就能賣1.3萬元。”丁建華笑著說,渾然不覺衣袖上已經沾滿了牛糞,發間還夾著幾根飼草。
忙活了大半天,丁建華靠著牛棚的角落席地而坐。“我們旱天嶺村,不光脫了貧、摘了帽,而且村民戶戶有了產業,不少脫貧戶還開上了小汽車。”丁建華說,“今年打算在村里的平地上種飼草。另一邊的山坡地準備種適合旱地的沙蔥,把致富的路子走得越來越穩。”說起今后的打算,他挺有信心。
湖北保康縣趙家山村
增收路越來越寬
本報記者吳君
“春節后第一批鮮蔬就要上市了,我們得提前準備好。”湖北省保康縣趙家山村雙鑫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廳里,理事長韓元龍和妻子一邊對照記錄本,一邊忙著分揀裝菜的紙箱。韓元龍是趙家山村一組村民。過去家鄉貧困,他和村里的很多年輕人一樣外出打工。
村支書趙祥華介紹,趙家山村平均海拔1000多米,過去只能種玉米和小麥。加上喀斯特地貌,無法儲藏地下水,吃水只能下山挑,來回要半天。2017年,趙家山村打通了第一口深水井,解決了吃水問題。引出了活水,村民增收的路子越來越寬。
2018年,韓元龍回村流轉了700多畝土地種紅線椒、南瓜,當年秋季實現豐收。韓元龍說,為了讓大伙兒都掙到錢,他給村民提供種子、化肥、技術指導,并幫大家找銷路。
目前,村里成立了3個蔬菜種植合作社,大多數村民加入其中。生產的高山特色農產品賣到山東、安徽、浙江、湖南等地。
去年趙家山村的貧困戶全部順利脫貧,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5萬多元,村集體實現經濟收入30多萬元。
今年,韓元龍準備再擴大蔬菜種植面積和品種,他購置了一臺新電腦,電腦桌上擺滿了農業種植技術書。
當天下午,韓元龍在合作社召集村民商討開春后的種植計劃,“村里準備搞鄉村旅游,到時我們還可以辦農家樂和采摘園。大家好好干,咱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