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的臘肉工廠今年1月份已經建成投產,第一批優質臘肉即將投入市場。“在我們的優質臘肉投入市場后,我打算突破傳統的銷售模式,用直播的方式進行銷售。未來,我還想成立一家傳媒公司,專門為十八洞村的臘肉打響品牌。”施志春說。
十八洞村以該村的十八個天然洞穴命名,過去八年內,在一系列產業扶貧措施的影響之下,十八洞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3年,“精準扶貧”的理念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三年之后,十八洞村順利脫貧,成為湖南省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縮影。
十八洞村委會副主任隆吉龍介紹,在實施“精準扶貧”之前,沒有人知道這個藏在大山深入貧窮落后的山村。
“精準扶貧之前,這里山高路遠,交通閉塞,連公路都沒有,只有三五米寬的毛毛路。一下雨到處坑坑洼洼,走路必須穿膠鞋。但現在不一樣了,鋪上了六米寬的砂路。”隆吉龍說,以前村子里大多數村民只種植玉米和水稻等農作物,五六百名村民都進城務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那時村民一年的收入只有5000到6000元。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畝,收成不好時連飯都吃不上。養了一頭豬,殺了還得擔著到外面去賣。我們以前砍樹賣柴火,結果剩下的樹都不夠我們建房子了。”隆吉龍介紹。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十八洞發展了一些支柱產業,如苗族傳統手工藝制品和山泉水的生產。此外,鄉村紅色旅游和直播帶貨也成了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現代化手段。
2017年,施志春碩士畢業,回到十八洞村所在的鎮上教英語,成為這個深度貧困村里第一位回鄉就業的碩士。他很清楚即使家鄉2016年已經摘了貧困村的帽子,但村民仍然沒有過上所謂的好日子。
“雖然我們的村子在發展,條件也比以前好多了,但村民的需求還沒有完全得到滿足。”他說,回想起自己在校期間曾想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家鄉,畢業之后,這個念頭變得更加強烈,即便他自己并不知道該如何開始。
起初,施志春創辦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向人們介紹十八洞村的故事。在抖音火遍整個中國之后,他意識到宣傳家鄉的機會來了。
2018年,施志春找到自己的朋友施康。施康也是十八洞村人,當時在長沙一家新媒體公司工作。他希望施康能和自己合作,通過短視頻來推廣他們家鄉的故事。
施康拒絕了施志春的邀約,當時的他覺得自己在這一領域毫無經驗,但他后來在長沙找了和短視頻相關的工作,為創業積累了經驗。
與此同時,施志春自己摸索到了宣傳的方式,他通過給游客唱苗歌和講述苗族故事來宣傳十八洞村。
2019年年末,二人再次商量是否一起創業,進行短視頻創作。他們見了另一位潛在的合作伙伴——施林嬌。她2019年從浙江音樂學院畢業,剛剛辭職作回到十八洞村。
三人一拍即合,隨后進行了明確的分工:施志春負責策劃視頻內容,因為他更了解十八洞村,施康負責拍攝和剪輯,施林嬌負責在鏡頭前主持。
一開始,三人直播的內容主要是苗族人日常的農活。為了達到更好的拍攝效果,三人常常在村里尋找合適的拍攝點。2020年4月,他們開始直播帶貨。銷售的產品包括臘肉、土雞蛋、蜂蜜,和酸蘿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們還幫助農民銷售其他產品。
施志春解釋道,“臘肉是湘西的特產,這里的每家每戶都會制作。我們村的臘肉尤其好,豬肉不是從外面廠子買的、都是用新鮮的豬肉,而且完全是用柴火煙熏出來的、不是機器烤出來的,水分保留得更好,吃起來更稥、口感也更好。”
據他介紹,臘肉一般的價格為100元一公斤,但在直播間能夠賣到130元一公斤,這為農民增收不少。
“一場直播下來能獲得10萬多點擊量。通過直播平臺,不但自己能有些收入,還能幫助鄉親們的特色產品拓寬銷路。”他們在一家直播平臺已經有了10多萬“粉絲”。
春節假期即將到來,施志春正忙著策劃新的視頻內容,他希望自己的直播能夠有創意,為十八洞的臘肉品牌建立良好的開端。
十八洞村是湖南老少邊窮地區成功脫貧的典型。
湖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王志群介紹,過去八年內,湖南5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767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擺脫絕對貧困,貧困鄉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湖南在貧困地區打造7大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建立產業扶貧合作社1.7萬余個,35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特色產業增收脫貧。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湖南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湖南經驗”。十八洞村、菖蒲塘村、沙洲村成為全國村級精準扶貧樣板,“四跟四走”產業扶貧、“免抵押免擔保基準利率”扶貧小額信貸等一批“湖南經驗”在全國推廣。
此外,紅色旅游業在湖南省精準扶貧工作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王志群介紹,湖南是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大省,近年來,湖南將紅色旅游扶貧與產業、生態扶貧有機結合,推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速發展。
2020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聯合江西省人民政府在長沙舉辦了2020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為湘贛邊紅色旅游賦能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大動力。
“我們已經升級了紅色旅游產品,助力精準扶貧。”王志群介紹。湖南已經對紅色旅游線路進行了優化。2021年,一條從毛澤東家鄉湖南韶山到江西井岡山的紅色旅游鐵路線將投入使用,成為全國首條紅色旅游鐵路專線。
“湖南還大力發展與紅色旅游相關的扶貧產業。比如在韶山,一大批農旅項目與紅色旅游產業無縫對接,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郴州汝城文明瑤族鄉瑤族村和湘西州十八洞村融合紅色旅游資源促脫貧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王志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