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直播給自己和家人買新衣服、化妝品,F在掙上錢了,想買什么就買什么,口紅都有好幾個色號的。”35歲的擺西彥說。來車間工作前,她從來舍不得用化妝品,幾年才買一件新衣服。
車間坐落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閩寧鎮。和車間其他四十多名女工一樣,擺西彥出生在寧夏西海固山村——曾被國際組織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由于貧困,擺西彥沒能上學,22歲時出嫁,開始了在破窯洞里日復一日的勞作。每日清晨,她要上山砍柴、背柴回家燒火做飯;要跟村里人一起在一口深井邊排隊,用扁擔挑水回家;要拉著毛驢去耕地,力氣不夠大,還“被毛驢拖著走了半座山”。
毫無怨言的勞動并未換得家里人的認可,擺西彥在家仍舊不敢大聲說話。“就覺得自己不能掙錢,沒底氣。”她說。
孩子不足一歲時,擺西彥的丈夫外出務工,兩個月后就因工傷臥床不起,看病向親戚借了幾萬元錢。還債與養孩子的責任全部落到了擺西彥身上。她去城市租房,在工地里搬磚、粉刷墻面,“干著男人干的活”,一年見不上孩子幾面。
在陰暗狹小的出租房里,擺西彥經常偷偷哭泣。“那時就想著,要是有一天能搬出大山就好了。”
上世紀末,中國作出決定,將極度貧困地區人口搬遷到適宜生存發展的區域,為他們提供飲水、住房。六萬多名西海固地區百姓陸續搬遷到閩寧鎮,擺西彥七年前也同家人一起搬來,住進了政府分配的兩間房。
“路又寬又平,房子漂亮整齊,就覺得太好了。”擺西彥說。車間人氣帶貨主播馬燕和擺西彥同年搬來。“在山里的時候,覺得燈是關著的;來到這里,燈打開了。”馬燕說。
來到新家園,男人可以外出干體力活,未受過教育的農村婦女在城市就業缺乏競爭力。為了讓她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方便照顧老人、孩子,閩寧鎮建起了羊絨紡織、蘑菇種植、電商等扶貧基地,婦女經過培訓后即可上崗。
2019年,電商扶貧車間建成,專門招聘鎮上的貧困婦女。在車間經理徐美佳手把手指導下,不識字、從未見過計算機的婦女學會用電腦打快遞單,還成立了一支六人直播帶貨團隊,擺西彥也在其中。
“一年多時間,她們變化很大,除了穿著打扮上越來越時尚,還變得自信了,說話聲音也大了,做直播吸引了很多粉絲。”徐美佳說。近半個月,車間線上線下銷售額已近50萬元。
數據顯示,自2016年至今,僅中國婦聯就在貧困地區創建2萬余個婦女就業基地,幫助近500萬名貧困婦女通過鄉村旅游、種養殖、家政服務等產業實現就業增收。
就業對貧困婦女來說不止意味著更好的生活,更意味著尊嚴和希望。擺西彥月收入達到三千多元,不僅還清了家中債務,且將家中兩間房擴建至八間,還給愛跳舞的女兒報了舞蹈班。她相信,女兒以后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今,擺西彥在家大聲說話也理直氣壯了,丈夫時常給她洗衣、做飯。“以前我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現在我有很多夢想,首先就是攢下錢,自己開超市當老板。”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