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的呂亞偉,做大學生連官已經6年了。2011年,在烏魯木齊工作了兩年的他,聽說兵團要招聘大學生連官,趕緊報考,除了離父母近些外,他想得更多的是可以為鄉親們做些實事。
呂亞偉告訴記者,真正挑起脫貧攻堅的重擔始于2016年4月。在基層歷練了幾年后,組織上安排他到離團部300多公里的第十六作業站任站長。履新的第二天,呂亞偉通過走訪了解到,該站共有職工24戶109人,耕地面積2215畝,職工的收入來源主要靠種植小麥和外出務工,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全團末位。
那段時間,呂亞偉琢磨最多的問題是如何帶領職工脫貧致富,漸漸地,思路越來越明晰:一手抓減負,一手抓多元增收。
在和職工聊天中得知,作業站用水難的問題由來已久,由于灌溉不充分,導致產量降低,制約了職工收入的提高。為破解“老大難”,呂亞偉多次跑到團部反映困難,團部領導高度重視,在實地考察后,2215畝加壓滴灌鋪設項目落地。滴灌軟管鋪設過程中,呂亞偉守在田間地頭,查看鋪設過程,確保澆灌正常。當三道海子山谷的雪水第一次流入十六作業站地里時,職工們的歡呼聲讓呂亞偉深切感受到自身努力的價值。為降低滴灌成本,隨后呂亞偉又奔走于有關部門,幫職工免去了8萬多元的滴灌維修費用。
位于新疆阿勒泰青河縣東北部的三道海子山谷,山水相映,空氣清新,魚游鳥鳴,風景秀麗。是今年初青河縣推出的一處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旅游名勝區。相隔30公里的第十六作業站,是前往景區的必經之路。呂亞偉看準了這一商機,鼓勵職工發展農家樂,實現收入多元化,但磨破了嘴皮,就是沒人響應。
今年40歲的都新蘭,是第十六作業站最年輕的一位職工,原本和丈夫一道種地和養羊,供兩個孩子上學。對于呂亞偉發展農家樂的提議雖然有點心動,但拿不出啟動資金。呂亞偉得知后,主動為他們提供擔保,申請了“雙創”無息貸款10萬元。房屋裝修、場地擴建、采購牛羊等準備工作如期展開。今年1月5日,農家樂正式掛牌營業,主營農家特色飯菜、牛羊肉加工制品、農家住宿等業務。時值隆冬,呂亞偉建議先用特色的牛羊肉制品打開市場。為此,呂亞偉幫助他們爭取到5公里道路廣告,并在朋友圈等網絡平臺推介,第一筆訂單很快來了,客戶一下子要了十幾頭風干羊肉。原本一頭肉羊只能賺100多元,將羊肉風干后出售,一頭羊能賺500元,第一筆訂單就賺了6000多元。從此,都新蘭家的羊肉在當地贏得美譽,周邊人家請客辦事,都選擇到她家的農家樂擺上幾桌。目前農家樂已接待700多名游客,創收2萬多元。都新蘭笑著說:“好日子還在后面呢!”
都新蘭家的成功轉型,是十六作業站職工增收致富路上的一個縮影。呂亞偉說:“十六作業站的脫貧任務依然很重,但我會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