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們村來了一名女村官呦!高高瘦瘦白白凈凈的。”小村莊里炸開了鍋。年老的同事好心提醒她住宿的屋子里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以及地上和窗邊厚厚的塵土,除此再也沒有任何東西。“沒事,這可比我當初大學幫助農戶義務拾棉花時候的條件強多啦,那時候荒郊野外,只有一破土房,連床都是撿來的大木頭拼湊起來的,和那里比這里還是天堂啦!”她開玩笑的說,同時心里暗暗的想,別看我是女孩子,我一定要比別人更能吃苦。
小姑娘成了鄉鎮跑腿員
“大娘,我是咱們村的村官,叫我小吳就行,以后您如果有什么事跑腿需要辦的事盡管找我,我幫您辦。”最初,為了快速地了解村情,她走訪了全村300多戶人家,共1000多人,將每家的情況詳細的記錄在隨身的小本子上,哪一家有孤寡老人,哪一家的情況比較困難,她都一一的記錄在本子上。看到行動不便的困難老人,她都難受的落淚。她說,“我是從小在農村姥姥家長大的,我對農村老人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那一天起,我就想,我一定要為這個村子做些事情,盡自己最大的力量讓村中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因我的努力感受到一些溫暖。”
從80歲-84歲高齡老人補貼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從陽光低保到殘疾人補助,無論是酷熱的高溫還是嚴寒的冬季,百姓交代的每一件事吳芳薔都牢牢記在心里,為了讓村民享受到政策的保障,吳芳薔積極的通過廣播進行宣傳,并挨家挨戶上門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為了方便村民,吳芳薔主動為不識字的老人填表、復印證件、粘貼照片,為了使統計信息精準無誤,她耐心地核實在外務工以及上學的人員,犧牲周末休息時間進行人數統計、資料的完善、電腦數據的錄入。最終,2016年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戶數336戶,共參合171450元,參合率達到99%。此外,在奔波努力下,2016年為村中15戶困難家庭成功申請到了低保。
村民的安全和財產始終是第一位
村中原通向村外的道路十分的破舊,一遇到下雨天,就成了泥坑。幾乎無法下腳走路,給村民造成了很大的生活困擾。吳芳薔和村兩委干部商榷由東西走向重新修建一條通往村外的新道路,命名“唯一路”,全程兩公里。為修建這條路,她和村兩委干部挨家挨戶的宣傳,對于村中一些家庭貧困的農戶,她提議從村兩委出資給予部分資助。她和村兩委跑交通局,在各方努力,村民自籌50萬以及交通局出資贊助30萬下,最終這條路預算到施工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不僅村民再也不用擔心出行困難,而且為鄰村村民出行提供了很多方便。
剛開始時,村中治安存在很大的問題,由于村中大多數村民安全意識薄弱。大家沒有外出隨手鎖門習慣,戶戶大門敞開,即便外出串個門即便家中沒有人看管,大門也敞開著,埋下了許多安全隱患,盜竊案增多。而一些盜竊案多是物品丟失,小額現金的丟失,不足以立案,讓村干部很頭疼。針對這一現象,吳芳薔一邊從網上查詢了很多安全素材,制作了提高安全防范意識的卡片小冊子分發給各家各戶,一邊商量同村干部著在村中安裝攝像頭。于是自籌4萬元在村12個路口安裝了16個監控,實施全村范圍覆蓋,大大減少了盜竊案的發生。此外,還在村莊進村口易發事故處安裝了一個反光鏡,通過反光鏡折射可以看到行車影響,這樣防止村民、尤其是村內玩耍的小孩和行動遲緩來不及躲避的小孩出事故。
事無巨細,親力親為
在日常村務中,很多事她都堅持自己參與。2014年十二月正值村委換屆選舉,從草擬選舉通告,到制作每一張選票,票箱的準備,選舉數據的統計,她堅持親力親為。她說,“我們是為群眾服務的,我們就有義務和責任去為百姓選出惠民的好領導,幫助百姓脫貧致富,走向好的生活!”
秸稈焚燒是農村一項重大的工作,不僅對大氣產生影響,還關系到村莊人身安全以及財產安全?h政府秸稈焚燒禁令一下達,吳芳薔就迅速行動,連夜制定出“不焚燒秸稈的承諾責任書”,挨家挨戶的宣傳、發放、并讓村民簽字。對于不識字的村民,她就耐心的一字一字的閱讀解釋焚燒的危害,并拿出宣傳圖給村民看,讓安全意識深入人心。深入村中一角一落,深入田間地頭,確保“不點一把火、不冒一處煙、不黑一層土”,達到了零焚燒。
“這個小姑娘看著文文弱弱的,一點都不比男的差”。村民交相豎起了大拇指。環境整治、清理垃圾、抗重物、撿拾磚塊等等,本是臟兮兮的活,沒有工具時,她就自己下手撿。義務勞動三天,過敏體質的她起了一身的疙瘩,又疼又癢,當晚起了水泡,她就拿縫衣服的針沾著酒精把水泡戳開,然后換了長衣長褲,又下了地,一直到勞動結束?戳酸t生,醫生罵她,“別人小姑娘那么在意自己皮膚,你發炎潰瘍才來看,早干嘛去了。”她就開玩笑笑笑說,“是啊,干大工程去了呢。”
緊跟國家政策,高瞻遠矚
在工作之余,吳芳薔喜歡研究國家方針與黨的政策,始終將工作以黨的政策為本,2015年,為響應節約地下用水的號召,說服村干部和村民調整種植模式,將以往種麥子和種玉米改為種玉米700多畝,加上國家補助一畝地500元,加上賣玉米一畝地800元,所以,更改種植模式后,村民收益反而增加了。在種植中,發現種油菜比種玉米更加的節約用水,因此,村中又將種植油菜列入計劃,成為全鎮唯一嘗試油菜種植的村莊。種植油菜300多畝,畝產300多斤,一畝地出油120斤,市場價一斤油7元,農民反而收益了。
2016年,響應農村“青山綠水”計劃,村中以500元一噸的均價買了150噸煤和66臺節能爐,拋棄以往的落后取暖方式,開始了清潔式取暖。
在一次與村民聊天中,吳芳薔聽聞村民普遍反映網購化肥、酒水等比在現實中價廉貨真,聽著村民們稱贊惠民網,吳芳薔突然想到,“既然大家對網購這么的信賴,我們也可以借助平臺去外銷我們村中自己的東西呀!”但對于初步接觸電商的她來說,對全新的農村網絡商業模式有許多困難,比如產品選取、預算成本、專業技術、貨源保障、物流配送等等。她在晚上搜索“大學生創業”關鍵字搜出案例一點點的研究,最終將村特色產品定為:桃、朝天椒、小米、西瓜為主打優良產品,教村民申請微信,微店,建立微信群,邀請村中有銷售欲望的人進群,并可在群中進行微店運營的學習,教他們如何利用微信圈發布產品宣傳消息并下載哪些免費的手機軟件可以代替相機將產品拍攝的美觀。
為了讓微店運營得更好,吳芳薔還專門向有經驗、懂技術的專業人員請教,吸取發展農村電商的經驗。平時下到合作農戶那里,交流信息,傾聽農戶的意見,不斷改進不足。但后來,吳芳薔發現,利用微店和微信圈宣傳產品的范圍畢竟是有限的,于是吳芳薔開始在網上尋找合適的銷售平臺,她上QQ以“大學生村官創業”為關鍵詞搜索到了數十個群,結識到一群和她一樣有創業興趣的年輕村官。幾個人一拍即合,決定利用“山水明田”平臺去銷售多種各地各村特色的農產品。“當互聯網遇上農產品,對農村而言,因豐收滯銷而‘菜賤傷農’的難賣現象在減少;對城市而言,因吃不到地道土特產和‘家鄉味’的煩惱也可以得到解決。”在和各地大學生村官參加的線下交流活動中,吳芳薔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生村官分享著她的經驗。她說,“日后我們將鼓勵大家將在平臺上獲得利潤的20%可以拿出來贊助本村的貧困戶和在校貧困的中小學生。”
在鄉村,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識的大學生村官無疑是最有潛力、最具活力的創新群體,如何將創新創業和服務農村結合在一起,對大學生村官來說,是一個極富挑戰又極具意義的時代命題。吳芳薔和她周圍的大學生村官們,在服務基層的實踐中,找到了創新落腳點,用自己的行動做出了回答。雖然目前她們打造的只是一個初具規模的微商平臺,卻已經為那些勢單力薄的農戶搭建起了通往無數客戶的銷售渠道。
未來,吳芳薔還有一大心愿想要完成:從村民中挖掘藝術人才,鼓勵村中“農民藝術家”創辦民辦文藝團體,自拍自演一些村中百姓自己的節目,就像《劉老根傳一樣》,計劃將“刁南莊村好人好事”拍成小電影,在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的同時,鼓勵村民做好事,營造友愛的良好氛圍。吳芳薔說,“我現在每天都會看一些全國優秀村官的事跡,我會學習他們的優點,那些事跡會給我很多的啟發,啟迪我怎樣更好的進行工作,怎樣將村官這份工作做的更好,怎樣帶領村民走向一條符合自己村情的更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