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杭軍,浙江臺州人,大學生村官。創業改變了鄉村的面貌,也拉近了他和村民的距離。
天剛蒙蒙亮,張杭軍整了整眼鏡和肩上的背包,騎著摩托車前往下余村,幫助缺少勞力的村民周昌榮采摘楊梅。
從他居住的上鄭村到下余村,要走12公里的山路,到了村子后,還要走半小時的山路,才到老周家的楊梅地。大家忙活了一上午,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村民喊道:“‘眼鏡’,收工啦!”
“眼鏡”是下余村村民送給張杭軍的昵稱。現年27歲的張杭軍,畢業于浙江麗水學院電子專業。2007年4月,他被聘為“大學生村官”,回家鄉浙江臺州黃巖區上鄭鄉上鄭村當村主任助理。
2009年10月,處于西部山區、地理位置偏僻的下余村缺黨支部書記,張杭軍被委派到下余村任村黨支部書記。
對這位單眼皮、戴著黑框眼鏡的大學生村官而言,農村工作復雜繁瑣。“村官先要熟悉了解村情村貌,虛心向村干部、駐村干部學習,要靜下心,沉下去學習,有恒心,有毅力。”張杭軍說。
初到下余村時,張杭軍感到了村支部書記的壓力。
原來的下余村,村主任及村委會委員大多在外經商,村里事務無人打理。張杭軍心里很清楚,只有重塑村干部的形象,才能提升村班子的威望。通過走訪,他了解到村里一直沒有自來水供水管網,村民生活用水沒著落。
于是在張杭軍的召集下,下余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建兩個蓄水池、一個凈化池的自來水管網,按預算工程將耗資64萬元,村民集資了一部分錢,工程還有20多萬元缺口。張杭軍多次找到區委有關部門,終于申請到黃巖區“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的專項資金。
村民喝上干凈水的問題解決了,張杭軍下一步打算帶領村民致富,先從村后的400畝楊梅山開始做起。
下余村的楊梅山缺少管理,楊梅自生自滅,只能賣到兩塊錢一斤。張杭軍和村兩委商量,決定對400畝楊梅山進行集中管理,并邀請楊梅專家給村民提供技術指導。2010年楊梅成熟的時候,村民的楊梅收入比之前增加了75%。
“專家幫忙以后,楊梅品質好了,果樹也好了,上半年賣到了8塊錢一斤。再這樣下去,能賣到十七八塊錢一斤。”村民們說。
2009年,黃巖區出臺《關于引導和扶持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創業實踐的實施意見》,引導和扶持村官興辦、領辦、承包或入股當地農村種養業、加工業、服務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項目,帶動農民共同創業致富,并設立了100萬元的大學生村官創業扶持資金。
“我們11名大學生村官成立了黃巖山里人果蔬專業合作社,開始抱團創業。去年合作社獲得15萬元創業貸款。”張杭軍說。
合作社打造的“黃巖石”綠色農產品特色品牌,通過統一包裝銷售,借助網絡、農民信箱等宣傳渠道,2010年果農賣出的枇杷價格平均每斤比去年提高了3元多,銷售量提高了70%-80%。至今合作社實現農產品銷售60多萬元。
張杭軍和創業伙伴們還邀請區農林專家一起調研,外出衢州等地考察,根據上鄭氣候、地理環境和土壤特點,將獼猴桃種植列為創業項目。
“創業拉近了我們和村民的距離,也展示了我們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的精神風貌。”張杭軍告訴記者。
隨著就業壓力的日趨增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將目光從城市轉向農村,和張杭軍一樣的大學生村官在全國范圍內已經越來越多了。一些地方甚至出現十幾名或幾十名畢業生競聘一個“村官”崗位的現象。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大學生到農村去任職,可以直接了解社會的實際情況,親身體驗中國的國情,利用有知識、眼界寬、信息靈的優勢為發展生產、致富農民、建設新農村服務。
“大學生到農村、到基層就業是一種趨勢。而城里來的大學生,要在群眾中樹立威信,必須能幫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幫助改變農村面貌。”張杭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