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白凈、樸實、一臉書生氣的大學生村官張從斌,很難與養雞聯系在一起。
大學畢業剛半年的張從斌,2008年被選聘為巴中市巴州區雙勝鄉陽合村一名村官,任村主任助理。陽合村距離縣城50余公里,海拔800多米,信息也相對閉塞。剛任職的他,抱著帶動一方群眾致富的信念,決心要用大學所學到的知識和平常在網上、報刊上收集的資料和信息,積極為老百姓謀劃致富路子。一年后他的言行與熱情,還有實干精神逐漸被老百姓接納,也被評為巴州區2009年“優秀大學生村官”。
他掛包的雙勝鄉陽合村是一個粗放型畜牧養殖帶,這里山多地多,氣候條件極好。這樣好的環境,搞養殖業多好啊!他堅定了這個信念。春節后,在全村會議上提出了“生態土雞養殖”,并坦言今年雞肉市場很有前景。
質疑與嘲笑,并沒有讓他放棄帶領群眾快速致富的既定目標,他更堅定了信念。“為了能給群作表率,我要親自干。”張從斌信心百倍地說。
今年3月,他向居委會提出要承包村里早就淘汰的桔園山坡,有人說:“小伙子,你自己一天沒事找事,又不是在這兒呆一輩子,養殖業風險大,雞得了病說不定把我們這一片的雞都傳染上,還是算了吧。”但堅定信念終于感動了鄉親們,他承包了30余畝桔園,簽訂了四年租期合同。
地得到了解決后,在得知他的創業精神,當地鄉黨委領導親自查看,主動協調解決了水、電、庫房等后續工作問題。為解決資金難題,在全省開展“大學生村官創業金融春風大行動中”中,他主動申請貸款2萬元。通過近20余天的努力,一個能容納3000只生態土雜雞養殖場棚舍終于搭建起來了。
雞苗被一批批購買回來,但有的群眾卻背后議論:“現在大學生到處都是!”,“你娃不好好學習,以后讀不得書也回來養雞”,為了給群眾帶好頭,他沒有顧及這些議論。但更堅定他要養好第一批雞的信念。選配環保食料他親自做,學技術他親自到附近的龍頭企業興旺養殖廠蹲守學習,打疫苗他請教專家,跑銷售他親踩市場。最終換來了第一批山雞的順利出欄。
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收的喜悅,張從斌高興地說:“按照目前市場前景和養殖技術,每只雞出欄有8至10元的利潤,如果全年養殖3批,每批1000只,全年純收入可達3萬多元。”全鄉老百姓都知曉了他的事跡,鄉親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紛紛前來學習他的養雞技術,聘請他為指導老師。就在他的第二批3500只雞即將出欄時,全鄉土雞養殖500只以上的農戶已經發展到了12家。他不只是埋頭養雞,更多的是不忘自己的職責和組織對他的信任,為了進一步發展生態土雞養殖產業,他逐一與老百姓簽訂養殖協議,并建起養雞協會。目前他還謀劃著將自己和老百姓的山雞注冊成一個品牌,力爭在山鄉創出“生態環境+生態養殖=生態品牌”的農村致富養殖新模式。
看到周圍群眾規模化養殖致了富,張從斌感到很高興。“我能將大學里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學以致用,讓群眾快速致了富,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