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一個小禮品袋,做一個我們能賺到兩毛錢的手工費,我們手工快點的一天能做100多個,一天能掙二三十塊呢,而且這活既簡單又輕松,不管男女老少都做得來。”村民陳玉花說,“還是村官腦子活,給我們找了個好活兒,不出門,坐在家里就把錢掙了。”
陳玉花口中的村官就是該村的大學生村官王曉駿。自今年8月份以來,王曉駿被確定為來料加工經紀人后,就顯得格外地忙碌。幾個月來,他頻繁地往返于仙居與義烏兩地,為了能夠接到單子,有時候在義烏小商品市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由于是第一次接觸來料加工這個行業,對業務一竅不通的王曉駿來說這是一個難題,而市場內那一次次的拒絕更是難上加難,幾乎讓他絕望。說起在義烏市場內碰到的困難,王曉駿回憶說:“剛進入義烏市場時,看著琳瑯滿目的商品,逛不完的商鋪,我真不知道從何處著手。當一次次的被拒絕時,我心里確實很難受,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堅持下去,可是我知道自己不能放棄,這是我第一次創業,一定要做好,也是這個信念支撐我走了下來。”
在經歷一個個考驗,跨過一道道難關后,終于,在12月初,王曉駿接到了一個加工小禮品袋的訂單。雖然數目只有3萬只左右,但是對王曉駿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目前閑散在家的農村勞動力比較多,來料加工能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為百姓增收創造了一個平臺,這也是在為我自己積累創業經驗,能很好地鍛煉自己的能力……這是第一批單子,只要努力做,我相信以后的路會走得更長。”王曉駿充滿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