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村官”的一年時間內,王雅倩采取了“大學生村官+合作社+創業園區+農戶”的創業模式,創辦了一間占地120畝的大學生村官創業園,預計實現年利潤800多萬元。如今的她又組建了一家鷓鴣飼養合作社,帶動了周邊200多家農戶共同致富。在鄉村這個大舞臺上,揚州大學動科學院王雅倩用飛揚的青春譜寫了一曲創業富民之歌。
2007年,江蘇省全面開展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省政府堅持把大學生村官“當后備干部來培養,當優秀人才來使用,當自家孩子來對待”。2009年七月,王雅倩積極響應省委的號召,離開母校,懷揣著夢想,來到了宿遷市宿城區龍河鎮姚莊村,當起了村官,邁開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從學校到農村,從學生到村官,雖然做好了當農民的吃苦準備,但這個從象牙塔中走出的碩士生剛進村時,還是感到了不適應和前所未有的壓力。“如何融入農村生活,如何取得村民的信任與支持,又如何帶領當地村民走上致富路?”一道道難題擺在了這位女大學生村官的面前。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適應,很快,她從迷惘和彷徨中走了出來,實現了角色的轉換。憑借扎實出色的專業知識,王雅倩逐漸讓農民看到了大學生村官的“本事”。“夏天雞舍里的氨氣味道很大,我就告訴村民,在飼料里添加一些酶制劑,可以改善雞的腸道環境。”村民一試,果然很有效,對王雅倩開始刮目相看。
熟悉了環境以后,王雅倩并不滿足于搞搞材料,管管遠程教育等工作。怎樣帶動村民致富,改變落后村面貌,一直都是她的“心病”。在做好各項村務的同時,王雅倩走村串戶,主動與村里的干部群眾交流溝通,足跡遍布姚莊村的家家戶戶。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她發現,村民想創業致富的愿望十分強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們對創業失敗存在著懼怕心理。王雅倩認為,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特別是一名農科畢業的大學生村官,就應該為村民帶來希望,把村子的經濟發展上去。
經過一番思索,王雅倩采取了“大學生村官+合作社+創業園區+農戶”的創業模式。通過一段時間的協商,她說服了當地48家養雞大戶,與他們共同投資1200萬元創辦了占地120畝的龍河鎮大學生村官創業園。該項目集炕孵、肉蛋雞飼養于一體,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利潤800多萬元。此舉既極大地調動了當地村民的創業積極性,又為村民的脫貧致富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從此,王雅倩又多了一個“合作社理事長”的頭銜。如今,她又組建了一家鷓鴣飼養合作社,帶動了周邊200多家農戶共同致富。“壓力很大,村民可都看著我呢,我一點兒也不敢懈怠,”她告訴記者,“今天暑假,自己還與學校的農學專家聯系,讓學校的農博團利用暑期到村子開展社會實踐,引用先進的技術方法來‘武裝’農產品。”
一年來,王雅倩工作熱情,無私奉獻,創業實績得到了全體村民的認可,在之前的區縣十五屆人大十五次會議上,王雅倩以全票被補選為市人大代表。
談起一年多的“村官”經歷,王雅倩說:“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我感覺到了無比的充實與快樂,因為我努力過,拼搏過,付出過,收獲過。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我將帶著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進取,一步一個腳印,揮灑自己的汗水,貢獻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