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福明依然獲得了多數選民的信任,成功當選村主任。因為他養鵝當年就獲利8萬元,遠遠超過一般村民到外面打工的收入,還帶動了鄉親們一起養鵝致富。
父親從反對到棄權,鄉親從反對到追隨。短短一年時間,天津體育學院畢業的大學生李福明回到家鄉江西上猶縣黃埠鎮崖坑村養鵝創業引發的故事,給人以啟示。
回鄉養鵝——
在反對聲中取得發展
李福明從小就是個“不安分”的人。早在大二的上學期,他就用7000元學費購買電話卡在新校區和附近院校推銷,兩個月凈賺了3000多元。
2004年畢業后,李福明靠6000元起步,與聯通贛州分公司合作開發無線公話,經營網絡電話,月收入幾千元,但公司無法壯大。
2006年3月,李福明與大學同學合伙在南京創辦公司,開發網絡視頻招聘業務,終因技術、資金雙重制約,在2008年初宣告解散。
他隨即萌生了回家鄉養鵝的念頭。他說,國家對農村的政策越來越優惠,自己有知識和營銷優勢。牛、豬、羊的周期長,養的人又多,他便選擇周期短又少人養的白鵝。
“你回家養鵝,我舉雙手反對!”父親李舒月得知后,一言否定了兒子的“沖動”想法。
“你在外面總比家里強,收入多也更穩定,辛辛苦苦供你到大學畢業,回來養鵝劃不來呀!”母親肖六娣這樣勸說“頭腦發熱”的兒子。
那段時間,李福明家里盡是他父親的責罵聲,前來勸說的鄉親絡繹不絕。但李福明堅持自己的想法,說干就干。他買來一輛摩托車,騎著它遍訪贛南養鵝大戶,挨家挨戶學技術,摸市場。
2006年6月,李福明建起了養鵝場,開始養第一批鵝。不懂技術,他就看書報、上網,甚至請附近的雞鴨專業戶來指導。他還通過網絡視頻把解剖樣本向專家在線咨詢,并建起了自己的網絡銷售平臺。
2008年8月,李福明的第一批300多只白鵝出售,獲純利3000多元。幾十天后,第二批500只白鵝出售,獲純利5000多元。于是,村里對他的不理解和非議少了,一度反對他養鵝的老父親也默默地幫忙照料起第三批小白鵝,養鵝場的規模一天天擴大。
李福明說,到現在,他養了幾批鵝已經獲得純利8萬元左右。有了錢,他把養鵝場擴建到了80多畝。記者在他的鵝場上看到,近10畝的飼養草一片綠油油,幾千只白鵝在漁塘里嬉戲,一派生機勃勃……
李福明養鵝賺錢的消息很快在小山村里傳開來,甚至傳到遙遠的廣東。李福明的鄰居李平江長年在廣東務工搞裝修,2008年下半年開始,當地的裝修業務越來越少。聽說了李福明的創業故事,9月他就返回家鄉跟著李福明養鵝。現在已發展到一批養500只幼鵝,每月純收入3000多元。
目前,崖坑村內外已有30多位農戶養起了白鵝,存欄量超過1萬只。上猶縣農業局干部說,上猶縣農民沒有養鵝的傳統,全縣養鵝基本都從2008年開始由李福明帶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