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的時間,讓一個從農村走出去又回到農村的大學生成就了一番讓不少的大學生驚訝的成績:他先后帶領了兩個村莊走上了致富路,擁有七千萬的固定資產,今年的利潤達兩千萬,他不僅改變了這兩個村莊的舊面貌,還提高了長久以來居住在這里的群眾的思想覺悟,使得他們充滿了對加入帶領他們致富的共產黨隊伍的期待。他就是河南省淇縣西崗鄉坡袁莊村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淇縣興和畜牧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介同彬,一個畢業于河南農業大學、今年只有三十三歲的大學生村官。
一富帶動共富造福兩村群眾得民心
從1997年到2002年,河南省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的介同彬一直過著一種衣食無憂、平平淡淡的生活,如果不是鶴壁市推行的“大學生村官”計劃,恐怕他至今還在他畢業之后分配的淇縣供銷社生活著。
介同彬說,是從小生活在農村對農村的深厚感情,是看到父老鄉親需要致富的迫切,讓他萌生了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愿望。2002年,當鶴壁市準備在全市推行“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消息傳到淇縣時,介同彬感到時機到了,他毅然辭掉工作參加了選拔,最后以優異的成績被任命為淇縣西崗鄉原莊村黨支部副書記。
來到原莊村的時候,該村人均收入僅2200多元,是淇縣有名的貧困村。上任之后,他首先開展了摸底工作,然后理出了具體的工作思路。正是靠著這些,介同彬在很短的時間里解決了該村長期以來存在的“澆地難、吃水難、行路難”三難狀況,首先樹立了在群眾中的威信,密切了干群關系。
然而,面對依舊沒有擺脫貧窮的父老鄉親,介同彬深深地意識到:“要帶領群眾致富,只有自己率先致富,才有說服力。”于是,他籌集資金150萬元,承包并盤活了村里倒閉的養豬場,使其實現了從小到大的滾動發展,迅速發展成為固定資產1600萬元、年出欄1萬頭商品豬的規模。2004年介同彬又投資1800萬元,建成了集豬苗繁育和種豬養殖為一體的淇縣興和畜牧開發有限公司,成為淇縣畜牧養殖業的龍頭企業之一。目前,該公司固定資產達7000萬元,擁有年出欄2.5萬頭的商品豬場1個,年出欄1.5萬頭的種豬場1個,飼料加工廠2個,年銷售收入8000萬元。
為了帶領更多的群眾致富,2004年3月,依托興和畜牧開發有限公司,籌建了淇縣農友生豬產銷專業合作社,吸納本村及附近村社員800余戶。對合作社社員,實行統一提供種豬、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統一防疫等多種服務。在介同彬的帶領扶持下,原莊村已經發展養殖戶100多戶,2006年原莊村人均收入達到7400多元,比2002年增加4200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畜牧養殖專業村,為原莊村的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6年6月,介同彬被西崗鄉黨委任命到臨近的坡袁莊村任黨支部書記。對于這個由于存在村民生活水平低,吃水、住房、行路難等諸多原因被人稱為“破袁莊”的坡袁莊村,介同彬認真分析了該村的實際,解決了各種存在的問題,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便使該村面貌煥然一新。目前,坡袁莊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無刑事案件、無治安案件、無上訪案件的“三無村”,農民收入實現大幅增長,2007年人均收入可達4000元,集體收入達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