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奇就是當地人,2007年畢業于南充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全省“一村(社區)一名大學生干部”考試,在黨支部換屆中被選為高峰村黨支部副書記,開始了“村官”生涯。每當別人問起為什么要重回農門時,盧奇的回答很簡單,就是:“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農村,我就是農村人,就應該建設新農村。”
該村本來有種植葡萄的傳統。近年來,隨著外出打工人員的增多,人們觀念發生了改變,總覺得傳統種植業周期長,見效慢,比不上在外打工掙錢快。于是,村里漸漸沒有人種植葡萄了,大片土地荒掉。
盧奇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傳統農業并不是沒有出路!關鍵還是在思想觀念上!他心里強烈地萌生了自主發展產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念頭。于是,他走家串戶,用了近1個月時間在全村調研,整理出了近萬字的調研報告。隨后他又到農業技術部門咨詢,了解到該村適合發展葡萄業,這更堅定了他發展葡萄業的想法。
“大學生到村上干什么?就是要在觀念上引導農民,在技術上指導農民,在發展上帶動農民。”說得好不如干出個樣子來。盧奇說干就干,決定承包耕地,自己發展葡萄業。
正如所有的創業者一樣,盧奇首先面臨的困難就是資金問題。他在父母那里借到11000元后,一時籌集不到需要的資金。但是,他感到有一股力量在推動著自己往前走,他停不下腳步。于是,他想盡千方百計,四處籌集了13000元。拿著這沉甸甸的24000元,盧奇第一次感到肩上的責任是如此之重大。接下來便是土地承包問題。鎮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以相對便宜的價格,租給了盧奇11.3畝土地。盧奇覺得這塊土地,就是自己創業的舞臺,就是自己人生的起點。
在品種的選擇上,盧奇十分慎重。自己剛從學校畢業,沒有實踐經驗,對果樹品種的優劣和市場行情又不熟悉,該從何下手呢?他拜師于鄰村葡萄種植大戶,一邊學習技術一邊分析市場,對品種的適應性、產量、品質和市場需求等進行了深入了解,最終選擇了“金山葡萄”作為自己培育的主要品種。
為了節省資金,盧奇和雇請的5名村民一道,用了整整1個多月時間,在葡萄園里整理土地、栽植葡萄苗、灌溉、施肥、除草……父親被感動了,含著眼淚對他說:“盧奇,你真是長大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盧奇的葡萄園已初具規模。目前,葡萄園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建到13.2畝,共栽植葡萄苗3600株。為了充分利用土地,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盧奇還在葡萄苗間隙內種植豇豆、花生、大蒜等。
“小盧都回來種葡萄,我看種葡萄還是有戲,跟著大學生走,應該錯不了!”村民們看到盧奇干得有板有眼,都坐不住了。今年初,該村13戶農民在盧奇的帶動下,開始種植起葡萄。目前,高峰村葡萄種植面積已達到56畝,還帶動臨近的小橋鎮10多戶村民發展葡萄種植。很多農戶也在葡萄間隙內種植豇豆、花生、大蒜等作物,拓寬增收渠道。盧奇還為附近村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提供種苗,幫助村民發展葡萄產業?吹酱迕竦姆e極性高漲,他正計劃采取大戶帶動、“基地+農戶”等模式,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種植效益。
為了解決葡萄不易保鮮的難題,盧奇又和南充“好又多”、“諾瑪特”等大型超市取得了聯系,建立起銷售渠道,解決后顧之憂。
盧奇,正用他自己艱苦的創業,帶領村民敲開一扇增收的大門,走上甜蜜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