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進入知天命之年的我,有時總喜歡盤點自己走過的人生,說起來令人慚愧,沒有實現大的人生價值,平平淡淡,依靠體制內的生活,沒有大富大貴,也沒有經歷生活的囧境,用比上足比下有余概括還算合適吧!其實大多數人也莫不如此。
作為單位的文字工作者,在完成毫無成就感的工作之余,我總喜歡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出來,抒發一下心臆,抒緩一下心境,每每一篇博文告成,總有一種稍稍的成就感。這不,又要和大家絮叨絮叨了。
我從小本是一個體弱多病的人,3歲起就先后患上了肝炎、肺病,真正的健康要算20歲以后了。為此,為了身體健康起來,父母沒少為我求醫問藥,那是,由于我身體抵抗力偏弱,經常發燒感冒,吃藥打針成了少時的生活常態。
成年后,我深深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艱辛,也有意識地加強了身體鍛煉,總覺得身體是自己的,也是屬于家人的。在數十年的職場生涯,和大家一樣,我也經歷了許多家的悲歡離合,參加過無數人的葬禮,有多少人英年早逝,拋妻別子,說來簡直讓人扼腕。
如果放在生活饑饉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生活貧困,加之極端的工作環境和不正常的政治環境,許多人英年早逝倒也說的過去。但要說在今天這個環境下,生活、醫療環境日加改善,工作條件、人文環境越發文明、輕松的條件下,“英年早逝”就實屬不該了,一言以弊之,不良的生活習慣奪去了多少本不該逝去的生命。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為了“革命”的事業,以只爭朝夕地熱忱而“白加黑”、“五加二”累死在崗位上的,但這樣累死的又能有幾許?我們不妨想想,相對于醉死酒場的、猝死牌場的人,這些人的數量是不是有些小巫見大巫了呢!
所以,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負擔起在家中“承上啟下”的作用,不給自己的家人帶來麻煩,我在將近40歲時開始打羽毛球了。我本不是有運動天賦的人,經過勤學苦練,一年多的時間,水平也超過了一般的初學者,學會了擊、勾、吊、抽、扣等基本打法,特別是不輕易放過每一個球,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球的精神,讓我經常在比賽中甚至起死回生,體會到了更快、更高、更強的深刻內涵。
起初抱著出一身汗的初衷,經過一段時間,羽毛球運動竟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通過雙打與人配對,學會了與人的協作和照顧彼此所處的位置,學會了為完成一件事如何取長補短,相互補位;通過擊、勾、吊、抽、扣,學會了如何應時而變,隨時調整場上的進攻與防守思路;通過經歷輸與贏,讓人真正感悟如何面對競爭和對手,通過場上與場下互動,讓人感受到因角色與位置的不同,對相同事物的不同處理方式,這些球場上的感受,反過來是不是于學業、于職場、于人生都有相通之處呢。
還有的就是,通過羽毛球運動,我的身體素質得到明顯提高,在一次單位組織的1000米跑測試中,我居然與單位的30多歲年輕人不相上下,跑在隊伍的前列。每每運動完成后的那份輕松感,愉悅感,絕不是用言語能夠表述出來的。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運動,我的工作精力旺盛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有時做起事來竟還有那么一股爭強好勝的沖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