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成立于2004年,歷經湖北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和華中農業大學楚天學院兩個發展階段,2015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武漢設計工程學院,2016年獲批參照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進行招生,已發展成一所藝術學、工學、文學、經濟學、管理學、農學、理學等多學科協調融合發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學校下設成龍影視傳媒學院、環境設計學院、時尚設計學院、公共藝術學院、食品與生物科技學院、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亞心護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9個學院和公共基礎課部,現有全日制本(專)科生10200余人。
學校堅持“育人為本、質量至上、特色立校”的辦學理念和建設多科性、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堅持內涵發展、開放辦學,積極打造“科學與藝術、傳統與現代、嚴謹與浪漫相互滲透、相得益彰”的校園文化,致力于培養富有藝術精神和科學思想、關注生活、表現時代、服務社會,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意能力的高素質藝術專業人才和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實踐動手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
時尚設計學院為中國時尚產業發展需求和武漢“設計之都”建設需要,匯聚學校優勢專業和優質資源組建成立。學院立足時尚產業發展,以創新為驅動,緊密圍繞設計與傳播兩大學科,開展時尚與設計、藝術、商業、科技、管理、消費等多個領域融合的教育教學與研究工作。
學院開設服裝與服飾設計、珠寶首飾設計與工藝、表演(服飾表演與推廣)、時尚傳播等本科專業以及特設的時尚營銷大師班。通過聚集校內外及行業資源,形成了以校內專任教授、骨干教師聯合校外知名專家學者、業界精英組成的一支內外結合、專兼互補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學院學科專業建設高質量發展,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教學團隊獲批省級優秀教學基層組織,三門課程獲批省級一流本科課程,五個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連續多年榮獲“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人才培養成果獎”。
學院注重學生藝術修養、創新精神、審美能力和實踐操作水平的培養,形成了“專業主導、產業融入、學業自主”的開放協同型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具有時尚品味、商業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時尚產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本次畢業設計作品發布主題為“方圓”。“天道圓融,地道方正”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時空觀念,蘊含著宇宙的自然規律,無論在過去,亦或當下“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都深深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啟發著我們的思想。“圓”與“方”的融合如同自然中的陰陽平衡,動靜互補,人也在往復循環的自然中不斷演化、生長、收藏!
畢業設計作品中學生關注海洋環境的污染、人內心情緒的表達、民族文化的傳承、人文關懷等,用生物可降材質、多種面料再造手法、傳統手工藝等來表達設計理念。用他們的感知力與創造力,多維度去關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隨著元宇宙的流行,NFT也從藝術領域迅速蔓延到了時尚界,時尚“虛擬化”趨勢進入了加速階段,虛擬服飾成為時尚界新寵。
學生作品通過對服裝款式的解構、重組、面料的疊加、做舊、色彩的渲染、烘托、工藝的精雕、細刻,利用計算機技術對面料進行仿真制作的數字時裝。設計師將人與自然、人與時空的對話融入到作品中,以數字連接未來、讓想象跨越空間,用科技賦能創意,把藝術風格與綠色可持續環保相融,探索虛擬時裝的無限可能性。
從賽車元素、生物進化、蝴蝶效應、廢土美學中吸取創作靈感,穿越時間與空間,打破傳統服裝的局限,在虛擬世界中探尋數字之美、藝術之美,文化之美。這些充滿想象力、創造力的虛擬服裝展現Z世代設計師們天馬行空、心存熱愛,無懼未來的超能力。
設計師們以著名愛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忠誠信仰為設計靈感,以屈原《九歌》、《漁夫》中的人物角色為設計對象,以詩歌為載體,將傳統文化與人物角色完美結合,在創作過程中感受民族精神,樹立文化自信。
2023年,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第五次登上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的舞臺。學生們用非凡的創造力打造出五彩斑斕、獨具匠心、虛實共生的畢業設計作品,用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探尋時尚的奇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