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非遺文化和紅色資源正煥發出新魅力,成為帶動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7月25日,西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實踐團前往隴南市,調研隴南非遺文化與紅色資源現狀,協同聯動非遺元素和紅色基因,在傳承和開發中增強文化自信、弘揚紅色精神。
走進博物館,參觀白馬人歷史。
7月26日至27日,實踐團來到隴南市文縣白馬民俗文化博物館。實踐團成員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白馬藏族歷史文化,調研文創店里最具當地民族特色的文創產品,如白馬服飾、白馬木刻面具等等。此外,實踐團還前往白馬藏族文化研習所查找關于白馬人文化傳承與開發的相關文獻資料,并在展演廳欣賞白馬藏族特色舞蹈——“池哥晝”。
走進草河壩,探尋白馬人真實生活
7月28日, 實踐團前往文縣鐵樓藏族鄉草河壩村分組進行采訪和調研。
上午,實踐團第一小組對鐵樓藏族鄉副鄉長班禪禪進行專訪。班禪禪副鄉長帶領實踐團參觀白馬民俗文化博物館,并詳細地介紹白馬藏族的歷史、民俗、民族特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班禪禪表示,目前區域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是白馬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我們做出適時、合理、積極的應對反應和制定相關措施,協調和促進區域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要充分發揮白馬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價值,以文助旅,輻射帶動當地文化旅游等經濟產業的發展。
圖為實踐團與鐵樓藏族鄉副鄉長班禪禪共同參觀白馬民俗文化博物館
實踐團第二小組對鐵樓藏族鄉多位村民進行采訪。通過采訪實踐團發現當地白馬非遺文化的傳承工作有一定成效,但開發挖掘工作還有待提升。草河壩當地老人表示雖然一輩子生活在白馬之鄉,但親身接觸白馬非遺文化的時間并不長,了解的知識并不完整;剛剛參加完白馬歌會的孩童說到,在當地的學校教育中基本都有學習白馬特色文化,也會受到家庭熏陶,掌握一些白馬藏舞歌曲和舞蹈;經營白馬特色民宿的老板笑著跟實踐團解釋,當地文化的挖掘和開發為草河壩吸引了很多游客,很多家庭也有了額外的收入,但是回頭客不多,還是有點擔心未來的發展。
圖為實踐團與著傳統服飾村民交談
探索非遺文化,對話非遺傳承人
下午,實踐團對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余林機。余林機提到,在當前大力弘揚非遺文化的背景下,白馬藏族文化的發展也取得長足進步,特別是在政府與社會各團體的大力支持下,白馬藏族文化有了更多平臺去展示與交流。同時,對于目前白馬民俗文化的傳承方面,余老師仍存在一定的擔憂。他表示,保存困難、產業化困難、傳承困難是擺在白馬民俗文化傳承前的三道難題,需要結合當下時代特色調節整體產業結構和布局,采取多項創新手段提高白馬藏族文化的經濟效益。
圖為實踐團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余林機家中圍坐采訪
談話結束后,余老師為實踐團熱情演唱了白馬藏族特色民歌——敬酒歌,并通過頌唱不同類型的歌曲,向實踐團演示白馬藏族的特色民俗,實踐團也嘗試學習白馬民歌。此外,余老師還向實踐團演示了白馬藏族特色技藝之一的土琵琶。
圖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余林機彈奏土琵琶
重溫紅色歷史,感受紅色精神
實踐活動接近尾聲之時,實踐團走進宕昌縣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實踐團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聆聽講解員講述哈達鋪在長征中的崢嶸歲月,參觀展館內的歷史照片和珍貴實物,感受歷史力量、紅色力量。展館內,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珍貴實物,訴說著長征那段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在參觀期間,實踐團積極與游客交流,向游客詢問參觀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的感受以及對傳承發揚紅色文化的建議,并與館內講解員關于紅色文化的價值問題進行深切研討。
圖為實踐團與講解員、長征親歷者后代交談
西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傳承非遺文化,賡續紅色血脈”暑期實踐團從文化振興和紅色探訪兩個方面出發,堅持強組織、深調研、重落實、廣宣傳的實踐原則,緊貼新時代背景,將非遺傳承與紅色文化兩大主題緊緊聯系在一起,為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帶動地區發展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