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開展《腦·生態交互——腦與生態和諧“綠”動》項目,用當代青年行動響應國家關于綠色環保、節能減碳的號召,項目從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由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主辦的2023年“成都高校生態環境大聯盟”青年環保行動項目大賽一等獎。
項目以“像愛護大腦一樣愛護環境”為口號,鋪設三條活動線:仰望生命之蔭(“藍天保衛戰”——共享定位躲貓貓、“腦生態畫作”——舊物回收DIY創意畫)、傾聽自然之聲(“聽!自然的聲音”——采聲成律活動、“大話腦與生態”——科普微課堂)、勾勒生態之境(“天府國際生物城參觀”——探究“智慧城市”),引導大眾關注人與自然,呼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助力綠色可持續發展,項目系列活動融合了成電科學技術的專業性與環保實踐的趣味性,激發青年力量,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生態環保戰略。
項目以“像愛護大腦一樣愛護環境”為口號,鋪設三條活動線:仰望生命之蔭(“藍天保衛戰”——共享定位躲貓貓、“腦生態畫作”——舊物回收DIY創意畫)、傾聽自然之聲(“聽!自然的聲音”——采聲成律活動、“大話腦與生態”——科普微課堂)、勾勒生態之境(“天府國際生物城參觀”——探究“智慧城市”),引導大眾關注人與自然,呼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助力綠色可持續發展,項目系列活動融合了成電科學技術的專業性與環保實踐的趣味性,激發青年力量,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生態環保戰略。
探秘智慧城市,感受綠色生命
現代科技飛速發展,城市生活圈已邁向萬物互聯,為了使高校學子感受城市脈搏下,科技力量如何促進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協同性,2023年12月6日團隊走進成都市天府國際生物城。天府國際生物城作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合一”、提倡低碳發展、健康生活的綠色國際社區,在這里,學子們能夠盡情探索“智慧城市”的各類新穎“綠化”科學技術,了解到如今的企業所采用前沿的基因檢測工具和方法,結合智慧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經營策略,利用不斷發展的科技力量將生命、基因、地球三者相融合,實現資源安全、充分的利用。親臨現場,同學們更深刻地感受到蓉城構建城市數字“神經網絡”的系統化智慧解決方案的高效性、先進性,也進一步了解到企業如何在保持經濟效益的同時,響應國家雙碳政策,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同胞們貢獻中國“智”造智慧。







集自然之聲,悟世間美好
時代的進步,讓城鎮化的規模日益擴大,公眾中的很大一部分“結廬在人境”,卻難以“而無車馬喧”,人們心中自然和諧的靜謐之聲往往被城市生活的喧囂所掩蓋。為此,項目團隊呼吁人們走出都市、接觸自然,讓自然之聲與人的性靈之聲和諧共振。2023年12月6日,“聽!自然的聲音”——采聲成律活動之“采聲”篇組織平時久居都市的學子們前往崇州市竹藝公園,走進幽靜竹林,與自然親密接觸。同學們信步于竹林幽徑,耳邊蟲鳴鳥叫,流水潺潺,置身山水之中靜心感受自然的純粹;同學們拾音集葉,將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好韻律用現代科技長久留存,記錄下那些時常被人忽略的、大自然的樂歌。






用自然描繪,譜自然成律
為了更好地挖掘腦與生態交織下的美妙音樂,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生黨支部于2024年3月24日發布自然韻律與腦波音樂的創意作品征集推文。通過將自然韻律和腦波音樂的結合,收集大家的巧思音樂形成自然韻律原創作品集,讓音樂加持的腦與生態交互話題持續發酵升溫,活動效果得以傳承,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到那些伴隨我們一生卻常被忽略的自然聲音,更加重視、愛護我們生活的綠色家園。





創意風暴,再生成畫
為了強化環境保護意識在人群間的“烙印”,讓參與者感悟更深刻的腦與生態“交互”關系,系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紐帶”。2024年3月17日,項目子活動之一“腦生態畫作”——舊物回收DIY創意畫活動在邛崍市平樂古鎮舉辦。活動以“以物易物,閑置互利”的形式表現環保可持續理念,號召同學們將閑置舊物相互交換,以再次利用。之后,“舊物回收DIY創意畫活動”以大腦輪廓作為主體元素,利用落葉、干花等基礎材料進行畫作創作,并鼓勵同學們將閑置物品創意加工,制作成一幅幅腦·生態畫作,隱喻將環保的意識植入大腦,展現同學們無限的創造力。以創意的方式傳遞環保使命,并在實踐中促進舊物循環利用,牢固樹立和踐行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信念,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環境中,致力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命共同體的責任與擔當。















共建藍天,只此青綠
項目前期,項目團隊逐步構建起公眾對腦與生態的交互關系的理解基礎,需要進一步轉換為保護內在與外在的生命/生態系統穩態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大眾以實際行動切實助力生態惠民。2024年3月22日,“藍天保衛戰”——共享定位躲貓貓活動在電子科技大學沙河校區舉辦。活動以時下流行于年輕群體的“躲貓貓”游戲為載體,以守護藍天白云為主題背景,將玩家分為侵入方和保衛方兩大陣營。同學們踴躍參與游戲,奮力奔跑,各顯真章,大放光彩,揮灑青春的活力與笑臉。快速的躲避與追逐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環保知識問答又進一步加深了同學們對共同家園的關注和保護意識,將環保理念入腦入心,讓玩家在體驗游戲樂趣的同時,引起他們對于大氣問題的關注和好奇,獲取自然環境和大腦交互的破圈密碼,從而激發青年生態環境保護行動力。




科普生物節能知識,播種綠色環保明天
將腦與生態共生的概念引入青少年群體中,培養他們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意識,讓年輕一代了解并體驗城市生活中不易察覺到的人和自然的緊密聯系。為了將環境保護理念擴展輻射到更年輕的人群,2023年12月23日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黨支部舉辦探秘合成生物學的環保科普課堂活動“大話腦與生態”——科普微課堂,活動依托國際基因工程機器設計大賽(iGEM)十年金牌比賽項目,面對參與的小學生開展了一次生動有趣的科普活動。本次活動以趣味生動、寓教于樂的方式讓科普知識走出高校,走入大眾,推動節能環保理念入腦入心。通過講述如何將天馬行空的想法轉變為現實的應用,引發學生興趣。將晦澀難懂的知識轉化為小朋友們熟悉的游戲,寓教于樂。通過漫畫故事《一張紙的一生》,介紹了紙張生產線的高污染高耗能,讓小朋友們思考辦公室廢紙再生的意義。以動手回收再利用一張廢紙,讓同學們體會到廢紙再生的不易,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意義。講述通過生物酶法實現紙張脫墨的原理,讓同學們了解到生物世界中酶與合成生物學的神奇魔力。這堂生動有趣的課程也引起了小朋友們的強烈反響,在他們小小的心中種下了綠色發展、生態環保的種子。




本次《腦·生態交互——腦與生態和諧“綠”動》系列活動,打破傳統單線科普教育形式,彰顯新型的生態保護價值觀,凸顯二元交互的生態環保策略。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同學們采聲成律、妙筆生花,親近自然、愛護自然,成為生態環保的傳播者與踐行者。探秘智慧城市,學習新穎的“綠化”科學技術,將科學理念轉為實際應用;集自然之聲,放松身心的同時感慨自然的珍貴與可敬;科普生物節能知識,以一張紙埋一粒種,生發廢紙再生、生態環保的綠芽;創意成畫,描繪腦·生態交互二元和諧的美好畫面,融生態實體與腦智意象于一體,激勵個人踐行環保活動;藍天保衛,游戲活動更具特色,環保理念再入人心;譜自然成律,引發同學們關注自然家園,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自然,對生態環保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在接下來的生活中,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同學們必當牢固生態環保意識,像愛護大腦一樣愛護自然環境,帶動更多的人關注與愛護我們共同的綠色家園,守護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內部與外部的“生命領域”,以昂揚的斗志為國家生態環境事業貢獻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