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揭開滾燈內膽的科技玄機:通過3D動態拆解,展示明代匠人創造的“陀螺儀結構”——青銅萬向支架使內層燭臺在竹球翻滾時始終保持垂直,其原理竟與現代航天器姿態控制技術相通。團隊聯合市級傳承人進行裝置革新:用嵌入式LED燈帶替代明火,金箔鐳射竹篾折射出流動光效,既保留傳統直徑規格,又將舞臺損耗率降低70%。最令人驚嘆的是動作數據庫建設:通過動作捕捉系統記錄11套經典招式,當學員在手機端模仿“金猴戲球”時,AR實時疊加指導軌跡,誤差精確至0.3秒。
歷史文脈的數字化重生成為課程亮點。團隊在奉賢新發現的4公里古海塘遺址中,掃描清代“捍海塘”碑刻紋樣,AI算法將其解構為368個動態路徑點,創作出“海紋旋舞”新套路。當年輕舞者在奉賢年節廟會表演這套數字復活的招式時,石刻上的波濤仿佛在竹球旋轉中奔涌起來。課程更帶動跨界傳承熱潮:市民通過APP學習“九連環”技法,將水帶操控經驗融入滾燈;農行職員組成的“金穗滾燈隊”開發出金融主題燈舞,短視頻播放量破百萬。
上線三月,課程已吸引超2.4萬學習者。滾燈老藝人在孫輩幫助下完成線上考核:“現在對著手機練‘白鶴生蛋’,AI會提示手腕角度偏差。”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產業激活——奉賢文化館將課程納入“非遺進校園”體系,青村鎮小學建成AR滾燈教室;燈具制造商依竹科技獲得團隊技術授權,量產智能滾燈出口日韓。當三十公斤的竹球在數字時代輕盈起舞,這群青年用算法編織的,是一部流動的文明史詩。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