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龍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辭千里萬里往投。羅貫中筆下的關羽的樣子也十分精神“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在華佗為他刮骨療毒時還在下棋,此舉更是令人油然生敬仰之情。
《三國演義》是以蜀國作為正統的,這就需要蜀國要有一個大人物,這樣的人物必須是忠臣。在封建統治中需要忠臣遠過于需要明主。沒有明主,只有忠臣,江山還是江山;只有明主而無忠臣,這明主可能就寸步難行。忠臣如此重要,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不如能有知天文地理,能曉過去未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呼風喚雨的忠誠,更不如有兩者相結合掌握全局大全的忠臣。而蜀國的諸葛亮恰好就是這樣的人才。諸葛亮一生謹慎,為主鞠躬盡瘁。但這并不滿足作者之求。于是祭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空城計等躍然紙上,將諸葛亮神話了。魯迅先生曾言“狀諸葛之多智而盡妖。”但羅貫中的描寫卻苦了周公瑾啊:公瑾的羽扇綸巾不僅給了諸葛亮,到頭來還讓諸葛亮把周公瑾氣得吐血身亡,還讓周瑜死前說:“既生瑜何生亮”把周公瑾這一代天驕寫成了氣量狹窄的小人。
小說就是一場夢,而夢生于現實。虛幻與史實的無縫結合正是這部斷代歷史小說的獨家特色。而對現實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這部小說的成功之處。它將乏味的歷史以通俗的方式展示在讀者面前,雖然它僅是一部小說,其真實性不如陳壽《三國志》,但它卻是邁向正史的起跑點。只有閱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才能更好的閱讀陳壽《三國志》。這也是它作為一部斷代歷史小說的價值所在。
總歸一句話,《三國演義》讓我獲益匪淺!
「標簽: 《三國演義》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