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編寫。這部書內(nèi)容主要講的是魏、蜀、吳三國爭紛的故事,它敘述了從漢靈帝中平年黃巾起義到西晉太康元年三國統(tǒng)一止,描寫了近百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更是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人物要算是諸葛亮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草船借箭,什么七擒孟懷,什么空城計皆是出自”臥龍”——諸葛亮之手。諸葛一生為蜀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當然,有君子也一定會有小人。例如——周瑜。雖然周瑜也是孫權(quán)手下有勇有謀的將領(lǐng),但是當他看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處處高自己一招,便心懷歹意,甚至想置諸葛亮于死地。以軍中缺箭為由,讓諸葛亮十天造出十萬支箭,想以此來除了諸葛亮。由此可以看出,周瑜不僅妒忌心強,并且十分狡猾險惡。而聰明能干智慧過人的諸葛亮則漂亮地完成了任務(wù),使其無話可說。這正是體現(xiàn)了周瑜的心胸狹窄,小人氣度。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六出祁山,攻打魏國,可每一次都是無功而返。不是被那個昏君劉禪給“召”回來,就是后勤跟不上,還六出!弄得更是民不聊生!諸葛亮一死,宦官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姜維雖好,但也獨立難撐,九進中原也無功而返,蜀國就被輕易的滅掉了!
打仗有什么好?折騰的國破民亡,國困民虛!反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了進去,到處烽火連年。不就是為了勢力嗎?不就是為了金錢嗎?難到世界和平起來就不好嗎?
輕輕合上這本充滿古色古香的書籍,腦海中依然浮現(xiàn)書中的一幕幕情景。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呢?還是欲望與勢力的較量呢?我不禁沉思了。
「標簽: 《三國演義》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