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班內王海同學和鄰班同學打架,我十分生氣,責令王海同學在班內作公開檢討。不料第二天,王海同學竟然沒來上課。利用午休時間,我到王海同學家去家訪,走訪的結果出乎我的意料:王海自尊心強,昨天公開檢討一事,受到同學們的譏笑,讓他感到很失面子,不敢面對同學,因此他選擇了逃學。
回校后,我做了一番調查,結果令我吃驚:100%的學生反對公開檢討。面對調查結果,我陷入了沉思: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檢討被認為是“壞人”的專利,特別是在學校,學生一旦作“公開檢討”,就被認為是“壞學生”,而受到同學們的譏笑、家長的批評。這種偏見抹殺了檢討書作為一種教育手段的作用。
看著辦公桌上的調查結果和腦海中王海同學那張沉重的面孔,(檢討書 )我突然感到心里沉甸甸的。我意識到之所以造成這種結果,有受傳統思想影響的原因,更是我們的部分老師不分青紅皂白,粗暴、濫用檢討書的結果。要改變這種偏見,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明白檢討書的教育意義。恰巧前天李杰同學因為幫助別人推車而遲到,受到我的批評。結合這件事,我精心設計了一份檢討書,在班會上面向全體同學,向李杰同學做了公開檢查。面對全班同學驚奇的神情,我向全班同學講起了檢討書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們明白了檢討書并不是對自己的否定,更不是說自己是壞人,而是自己勇敢面對錯誤的一種勇氣,是人生的一種自我修養,是促進自己健康、全面成長,走向成熟的一種有效措施。而畏懼檢討、企圖遮掩錯誤的做法,是不敢面對錯誤、逃避現實,不敢承擔責任的消極行為,只能使自己偏離正確的人生軌跡。
經過這次班會后,同學們逐漸接受了檢討書,一直到現在,檢討書仍是我治理班級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