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 - 將軍故居
陳賡故居:位于湖南省湘鄉縣龍洞鄉泉湖村楊吉灣。楊吉灣是一個建筑群體,土磚青瓦,上下兩棟,左右兩橫呈“凹”形,共有40余間房屋,屬中型民居款式。坐東朝西,依山靠水,景色宜人。它正中堂屋,分為上下兩廳,中間相隔一個長方形大天井,是古建筑中稱之為“鴛鴦廳”的格局。堂前階基上,聳立兩根杉木傘柱,下承雕花鼓狀石礎;左右橫屋前側,用磚砌起一道大山字垛,以避風阻雨;橫屋以內,房室縱橫擺布,共設小天井4個。屋前地坪邊有一個不足半畝的堰塘,供飲用和農用之需。這個建筑群體以正脊中花為界,左邊20間住著譚甲松家,右邊23間則為陳賡家。陳家房屋原來是20間,后來加配了3間,在里面配置床鋪、被褥及衣物,專供孤寡老人、殘疾人、孤兒和一些無家可歸的乞討者居住,并提供吃喝。右邊屋后是陳家的菜園,菜園上面的半邊山坡,由陳家開墾為果園。在果園的一側,有一個練武坪,是陳家幾代人習武健身的地方。陳賡的先輩,皆以務農為業,生活艱難。陳賡的祖父陳翼懷,投入曾國藩的湘軍,起于士卒,歷戰甚多,成為一員大將,后毅然解甲歸田。陳賡的父親陳紹純,以先輩的積蓄購田300多畝,加之自身的辛勤勞動和儉樸,家道漸興;抗日戰爭時期,炮火紛飛,許多災民成群結隊來到這里,號饑啼寒。陳家便慨然賣田施救,到最后自家僅剩1.3畝田,陳家的房屋也無償地讓給了窮人居住。1903年2月27日陳賡就誕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自小跟著家人勞動、習武、讀書。1916年參加湘軍后,就離開家鄉。1960年3月15日陳賡曾回到過闊別多年的楊吉灣。如今,陳賡將軍的祖屋只剩下原為陳家雜屋3間,其余的,都被當地住戶拆了老屋,建起了小洋樓。2011年3月3日,陳賡夫婦骨灰(遺骨)承接儀式在湘鄉市龍洞鎮陳賡大將故居舉行,陳賡、傅涯的子女原重慶警備區副司令陳知建少將,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陳知進,將父母的骨灰及陳賡原配夫人王根英烈士的遺骨護送至故居,于2011年3月16日舉行合葬儀式。
陳賡 - 影視作品
總顧問:宋任窮 向守志
軍事顧問:彭一坤 陳知建
出品人:李培森
總策劃:李汀 陳知進
總監制:陳早父 鄒慶芳
制片人:李治安
編 劇:鐘晶晶 姚遠 鄧海南 徐遠翔
改 編:丁 天 葉大鷹
總導演:葉大鷹
故事梗概
陳賡大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一位具有傳奇色彩、個性鮮明的軍事領導人。他的一生,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中,留下了厚重而特殊的一頁。
黃埔軍校時期,與軍閥戰斗,千鈞一發之時,他將絕望中欲自盡的蔣介石救出鬼門關;上海特科時期,他協助周恩來保衛黨的中央機關,鏟除叛徒,營救同志,大智大勇,驚天地而泣鬼神;三十年代初期,他不幸落入敵手,蔣介石親自勸降,他能在嬉笑嘲諷之間, 置蔣介石于無限尷尬,最后脫出敵營,奔向根據地;紅軍長征時期,張國燾想殺而殺不了他,周恩來在草地上命懸一線,而他卻能將周恩來救出病魔之口;抗日戰爭時期,他率兵堅持敵后作戰,屢予日軍以重創,惱羞成怒的日軍部隊,竟在軍車頭上都寫著“專打386旅”的標語以泄憤;解放戰爭時期,他更是指揮若定,他的對手,大多是黃埔時期的同窗,然而他高超的指揮藝術,卻把一個個將軍級的黃埔同學拉下馬;抗法援越,他指揮越軍展開“邊界戰役”,改變了整個越北地區的敵我態勢,一舉打開了中越國際交通線;抗美援朝中,他推廣的坑道作戰,使志愿軍的上甘嶺守衛作戰,變成了世界戰爭防御作戰中的一次經典性戰役;創建“哈軍工”,打造出新中國第一所軍事工程技術的“黃埔軍校”,并為中國研制導彈和火箭事業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