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角解讀80后的職場觀
竺麗(化名)畢業于英國南安普敦大學(southampton university)管理學院,回到中國后,她在上海一家國有企業做見習生,希望很快能在這家國企拿下正式工作的合同。問她是愿意在英國,還是回中國工作,她表示,肯定是回國,不僅僅是她覺得自己更適應回國工作,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好玩。她說:“回國很熱鬧,又開心,家人朋友都在中國。”
像小竺這樣注重生活與工作平衡的畢業生,似乎越來越多。根據全球雇主品牌咨詢公司universum最新調查顯示,今年有50.6%的中國大學畢業生把“生活與事業平衡”作為職業目標,比去年增加了近10%. “這些中國大學畢業生認為,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universum品牌顧問高穎表示:“他們會理性地對待工作和生活,不會一味地做工作狂。”
工作生活如何兼顧
小竺在上述那家知名電信大企業工作的朋友中,兩個還是高中時的同學,他們都是事業型人物。聽他們介紹,雖然初進公司時起薪并不高,但工作兩年后,就是it行業的強手。“他們都想做‘牛人’”小竺。聽小竺解釋,所謂‘牛人’就是高手的意思。
小竺在中國大學讀書時,專業是電子信息工程;在英國讀研究生,專業是信息系統。問到小竺的志向,她無意去做‘牛人’。她說:“不介意加一點班,但不會愿意老加班。”問她在“生活與事業平衡”和“職業經理人”之間如何選擇,她不加思索地答道:“當然選‘生活與事業平衡’。”
對小竺來說,事業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她對工作的看法是:“盡心去做,收入合理,比較穩定,”她說:“工作只是生活的經濟來源。”
我隨機采訪的另一位學生是小劉,她的職業目標聽上去與小竺不同:“我的目標是要提高自己的實力,”小劉清請楚楚地說:“工作應該排在第一位。”
小劉是XX年北京一重點大學會計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今年6月起,她開始在北京金杜(king & wood)律師事務所工作。細問她工作上的事情,小劉對加班加點的看法與小竺有類似之處。
“如果特別有必要,事情很重要、很緊急,我不會介意加班。”小劉說:“但要是天天加班,我接受不了。對我來說,天天加班加到很晚,沒有必要,也說不過去。”
小劉認為,工作的時候,不要想其它的事,要全身心投入。回到家,就不要想工作的事,不會去想今天還有什么事情沒做完,也不會去想明天還有什么事情要做。該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果工作上遇到煩心、不痛快的事,下了班之后還想不開呢。小劉想了想說:煩心的事還沒碰到。要是有的話,先找一個朋友或親近的人聊一聊,把不痛快的事說出來。關鍵是要尋求幫助,并在上班的時候把問題解決。她說:“空閑的時候,我會很注重生活,但要有主有次。”
中國80后求職需求
就雇主而言,他們也在關注近年來中國年輕人求職需求的變化。寶潔公司(p&g)大中華地區招聘經理林蓓蕾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表示,80后是新一代的年青人,他們不介意努力工作,但同時追求開心;不怕工作有壓力,同時希望工作有靈活性,即工作需要的時候,他們可以不介意加班、全力工作,但工作完了之后,他們希望有個人選擇,有自己的時間。
“80后是在(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下長大的一代,父母照顧得很多。與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相比,他們沒有什么負擔,不用為生活擔憂,也沒有受到過什么挫折” 林蓓蕾說。“他們對生活的希望是要快樂,要開心。”
針對80后這一代人的特點,寶潔在工作方式上做出了許多調整,其中包括在家辦公計劃,每周可以在家里工作一天,工作靈活性,以及鼓勵員工健身。
“在寶潔,員工一天工作8小時,上下班的時間是靈活的。” 林蓓蕾說:“比如,你可以根據工作需要,選擇在早上7:30上班,或者在上午10:30上班。如果因參加電話會議或加班下班晚了,第二天可以相應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