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結合論壇網友們的建議,教你三個秘訣,讓你在求職中游刃有余。
秘訣一:把緊自己的嘴巴,三思而后答
求職場上,考官們經常采用的一個基本策略就是盡量讓應試者多講話,目的在于多了解一些應試者在書面材料中沒有反映的情況
在求職時一定要注意把緊自己的嘴巴,如果認為已經回答完了,就不要再講。最好不要為了自我推銷而試圖采用多講話的策略來謀求在較短的時間內讓招聘方多了解自己,事實上這種方式對大多數人來講并不可取。該講的講,不該講的決不要多講,更不要采取主動出擊的辦法,以免畫蛇添足、無事生非。
秘訣二:留足進退的余地,隨機而應變
求職當中,對那些需要從幾個方面來加以闡述,或者“圈套”式的問題,應試者要注意運用靈活的語言表達技巧,不要一開始就把話講死。否則,很容易將自己置于尷尬境地或陷入“圈套”之中。
當考官提出“……你認為應抓住幾個要點?”之類的問題時,你回答時最好這樣:“我認為這個問題應抓住以下幾個要點:……”在此用“幾個”而不用具體的數字“三個”、“四個”或“五個”來回答,給自己預留了靈活發揮的空間,可以邊回答邊思考邊豐富。反之,如果話一講死,一旦出現卡殼,就會慌亂、緊張,本來完全可以應答的問題也就答不好了。
當考官提出“據說你對XX問題很有研究,不妨談些你的看法”這樣一些誘導式的問題時,你的應答須特別謹慎。因為考官提出問題的時候,實際上是為了對你作深入了解所設定的“圈套”。即使你真的對‘××’問題很有研究,也切不可自以為是,否則你將面臨難度更大的追蹤性問題。你不妨這樣回答:“談不上很有研究,只是略知一二,可以共同探討一下。”這表面上是對考官的謙恭,而實質在于給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以便隨機應變。
秘訣三:不置可否地應答,模棱而兩可
應試場上,考官時常會設置一些無論你作肯定的回答還是作否定的回答都不討好的問題。比如,考官問:“依你現在的水平,恐怕能找到比我們公司更好的單位吧?”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則說明你這個人心高氣傲,或者“身在曹營心在漢”;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不是說明你的能力有問題,就是自信心不足;如果你回答“我不知道”或“我不清楚”,則又有拒絕回答之嫌。真是左右為難!
別急,當你遇到這種任何一種答案都不是很理想的問題時,就要善于用模糊語言來應答。可以先用“不可一概而論”作為開頭,接著從正反兩方面來解釋你的觀點。不妨這樣回答這個問題:“或許我能找到比貴公司更好一點的企業,但別的企業在對人才培養方面或許不如貴公司重視,機會或許也不如貴公司多。我想,珍惜已有的是最為現實的”。這樣回答,不僅能讓自己置于一個有利的位置,而且會讓考官領略到你的高明和“厲害”。讓我們的夢想一起靠岸—我的一些企業面試經驗分享
本人是國內某財經院校的小本,學校不算很有名,也沒有很好的硬件條件,但是很幸運的在08年的下半年這樣的就業大環境里拿了6個OFFER,其中包括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總行,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省行,以及國內最一流國企的省公司等,說這些是為了鼓勵那些因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卑的同學們,我想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懷揣著一份希望來繼續我們的夢想,只要你還有希望在,你就會有動力,會有支柱,你要用這份希望,從容、自信的去征服你的面試官,記住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希望,因為一旦你放棄了希望,就等于放棄了夢想。
-------題記
從10月初正式開始找工作到現在也有半年時間了,和大多數找工作的同學一樣,這半年的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在等待中度過的,等待心儀的單位,等待面試,等待筆試,以及等待OFFER。。。或許也只有我們理解,在這一次次等待過程中的那份緊張與期盼,以及接到后續通知時的歡欣與激動。開篇稍稍寒暄了一下,下面進入正題,關于一些我個人的找工作的經驗,主要還是介紹下我對于面試的一些經驗吧。
一,做最真實的你,根據最真實的你去選擇最適合你的職業。
這個是我認為在面試過程中最最重要的一點,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條。所謂真實,即是實事求是,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只有這樣,你才能表現的自然、從容,就好象你騙人的時候總會覺得心虛,沒有底氣,而這一份心虛其實很容易從你的表情和眼神里被老道的面試官讀出來。因此,從面試表現的角度講,表現的真實,其實更加有利于你的發揮。
從你將來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說,更加不能去扭曲你的個性,更加要做最真實的你。其實大多數企業招聘員工的標準并不是你優不優秀,而是你適不適合他們的企業,這個中間的“適合”即包括了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企業選你是因為覺得你適合他們的工作要求,因為適合,所以你進入他們企業以后才能為他們創造價值,同時也是因為適合,你進入他們企業以后才可以發揮你個人的價值,才可以獲得比較愉悅的工作感受,這個過程是一個你和企業“雙贏”的過程。假如你刻意的扭曲了你的個性,從而讓你順利的進入了一個企業,但是刻意的扭曲畢竟是暫時的,你可能一直都在這種扭曲的狀態里活著么,我想這個很難,于是你進入單位以后,發現原來你做的工作并不適合你真實的性格,你開始厭惡工作,進入影響到你后續的發展,我想這樣的結果,無論對于企業還是你自己本身,都是一種傷害。所以你該是怎么樣,就表現出你最真實的一面,如果你的性格確實偏內斂,就選擇一些需要這種性格特點的崗位,例如會計結算,銀行的一些單證崗,資金中轉崗等等,不要因為找工作就盲目的去面一些需要外向性格的崗位,例如銷售等等,一來是你的性格確實不合適,二來是你面上的概率其實很低,如果面失敗了,既打擊到你的自信心,也耽誤了你的時間和精力以及金錢。
在這里,有的同學可能要說,我現在雖然內斂,但是我相信自己可以變得外向,如果我真的面上了這些需要外向性格的企業,我完全可以在我的工作中鍛煉我自己。對于這種看法,我是這么理解的,假如你認為你確實可以外向,那么你選擇需要外向性格的崗位,應該是在你已經外向了以后,而不是現在。就好象我們小時候,看到一個我們很喜歡的藝術品放在很高的櫥窗上,我們拿不到,因為我們還不夠高,所以在那時,這個藝術品并不是屬于我們的,只有等我們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有可能去拿到它,也只要到那時,他才屬于我們。再說大點,扭轉一個人的個性,需要很長的時間,也要冒很大的風險,在這個過程中,你能不能扭轉成功,會不會扭偏了,這些都是未知數,而這些未知的風險,應當是你自己負責的,不可能讓一個你從來沒有服務過的單位來為你買單,企業去培養一個員工的前提,是覺得這個員工適合他們企業,能為他們創造價值,而在這里你的一切都是未知數,如果你只是因為一份感覺,“覺得我可以轉變成那個性格”,就要讓一個你從來沒有服務過的企業來為你的選擇承擔后果,那么你太自私,也太不負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