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冰雪之約 筑冬奧夢想
——“飛躍”團隊社會調研報告
學校:揚州大學
班級:藥學2101,中西醫2101
團長:朱穎
團員:丁彥琳 陳麗 竇婉玉 鄒佳玲
指導教師:王建斌
作者:朱穎 丁彥琳 陳麗 竇婉玉 鄒佳玲
摘要:1924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主辦第一屆冬季奧運會。1986年,國際奧委會全會決定把冬季奧運會和夏季奧運會從1994年起分開,每兩年間隔舉行。時光更迭不休,精神代代相傳,賡續奧林匹克精神在當下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為促進當代青年人更加了解冬奧小知識,我們當代大學生決定深入調研,積極引導眾人參加冬季運動。關鍵詞:2022冬奧;公民;運動;科技;
實踐對象是揚州大學醫學院的“飛躍”小組。
為了積極響應2022北京冬奧會的開展以及發揚冰雪運動,我們小組于寒假進行了線上線下的冬奧主題實踐活動。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內容情況報告于下。實踐目的:通過調查探究大眾對冬奧會活動的認知程度與參與熱情,從而體現出冬奧會對全民和國家的意義,為冰雪運動以后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并為將來的冰雪運動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
實踐過程:
實踐安排:①收看冬奧會項目比賽;②從新聞、網上查詢資料文件了解冬奧知識;③制作調查問卷,調查大眾對冬奧會知識的了解程度實踐時間:2022年寒假
實踐地點:線上與線下
社會實踐內容:
1.首先是準備環節,我們對冬奧會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為冬季奧運會、冬奧會。主要由全世界地區舉行,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冬季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屆,1994年起與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間舉行。參與國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歐洲、非洲、美洲、亞洲、大洋洲。由國際奧林匹克委員主辦,按實際舉行次數計算屆數,每四年一屆。第24屆冬奧會于2022年02月04日至02月20日在中國北京和張家口以及延慶舉行,這讓北京成為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也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冬奧會的比賽項目有7個大項15個分項,在此不一一贅述。
2.接下來,我們小組五個人投入到了冬季鍛煉中去。小組成員每天進行適當的鍛煉,并每天在群里上傳打卡圖片。我們親身體驗了冰雪運動,并錄制了宣傳短片。 隨著冬奧會的開幕,我們來到電視機前,為運動員們的精彩表現加油喝彩。激動的觀賽之余,我們也靜下心來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其次是開幕式,我們小組線上連線一同觀看了冬奧會的開幕式。開幕式的倒計時以24節氣短片的形式呈現,每一秒都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每一節氣圖都配有經典詩詞,小暑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處暑的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白露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無一不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冰藍色水墨從天而降幻化為“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滴冰藍色的水墨從天而降幻化為黃河之水傾瀉而下畫面的意境來自古老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是中國人對母親河的浪漫想象與贊美,更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奧運的冰立方上歷屆冬奧會的標志在24道激光刻刀下呈現,冰立方逐漸碎裂雕刻一個晶瑩剔透的冰雪五環,6個冰球運動員與影像冰球擊打互動球在視頻空間中反復撞擊后整塊冰立方漸漸碎裂雕刻成為一個晶瑩剔透的冰雪五環這也是“破冰”的過程在中國文化中“破冰”代表打破隔閡、化解矛盾、走近對方、互相理解,體現了我國的奧運精神。冬奧會最后火炬的點燃也別具一格。在全場觀眾注目下,兩位年輕運動員一起將手持的“飛揚”火炬嵌入雪花臺。隨后,雪花臺緩緩旋轉上升成北京冬奧會的主火炬。沒有奧運之火“點”的過程,也沒有盛大的火焰,這是奧運主火炬首次以“微火”形式呈現在世界面前,是奧運史上全新的一幕。冬奧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表示,中國古老的哲學,中國人的美學觀念從來就是這樣,一葉知秋,一滴水看太陽,從來就是以點代面,中國人講的是意境,講的是從一個最小、最細節的角度來看整個世界。一葉知秋,這是我們熟知的一句話,通過一片葉子想象整個秋天的璀璨和金黃,充滿了美與詩意。這一次的主火炬的點燃方式便是“一葉知秋”,一個小小的手持火炬,一個小小的火苗,但想到的是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是全人類的一個熊熊燃燒的激情和浪漫。冬奧會可謂是中國文化元素的“大聚會”:冬奧會“火種燈”的設計靈感來自于“中華第一燈”的西漢長信宮燈;冬奧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是以中國憨態可掬的國寶大熊貓和中華燈籠為原型而設計;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也與中國“絲綢之路”相關聯;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形似北斗七星;冬奧會火炬“飛揚”設計靈感來源于“敦煌飛天”……由此可見,北京冬奧會散發著濃濃的中華氣息,設計細節融入了中國特有的詩意,讓全世界再次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自我創新,又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
3、再次是觀看環節,我們對冬奧會的項目比賽進行了仔細的觀察研究。先以王濛老師為例。只要比賽開始,不管是在現場還是在直播間里解說,她都會成為最激動的那個人。有一個討論說:“直播間里,她一個人在興奮,在歡呼,在雀躍,在肆無忌憚的為中國隊的勝利釋放自己的情緒。”我們看了比賽才知道: 王濛這不是社牛,不是表演,這就是他們比賽時場邊的狀態。她不是段子手,速滑早已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成了她的喜怒哀樂了的源泉。她在盡情的展示自己對速滑的熱愛,對中國隊的熱愛。再以比賽現場為例,短道速滑場邊一片喧囂,各個運動隊的教練員和運動員們都在場邊吶喊,不管是戰術布置還是助威鼓勵,都是用喊的。任子威、武大靖、曲春雨、范可新四名選手的短道速滑混合接力,發揮出色奪得首金;任子威的個人秀讓中國榮獲第二金,看看他在領獎臺上手指國旗的驕傲舉止,心里想的是:“我是中國人!”還有李文龍,在主場展現中國速度,與任子威合稱“大威天龍”。再看自由式滑雪場地,谷愛凌一次又一次的平穩落地,讓中國榮獲第三金。單板滑雪巨星肖恩-懷特沖擊第四枚冬奧會金牌,韓雨桐、曲春雨、張楚桐聯手沖擊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金牌。鏡頭轉到男子坡面障礙技巧的場地上,年僅17歲的蘇翊鳴創造歷史,贏得了第一枚銀牌,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青年的魅力。在奧運會賽場上,不僅有運動員颯爽的風姿,“中國風”也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線,譬如有的選手在比賽中頭戴鳳凰頭盔,印有浴火重生圖案,以中國傳統文化體現中國運動員們勇往直前的精神,有的選手發型則修理成“哪吒頭”奇特的造型,更是另各國眼前一亮,體現我國文化的奇妙之處,冬奧會上更有風靡賽場的“中醫藥瑰寶”如刮痧、風油精、火罐等。
4、然后調查階段,我們小組為了細致調查大致分了三個部分。
⑴我們通過網上查詢資料發現了幾例感人的故事。
①這是一位西班牙小伙尼爾·洛普。他一直想參加冬奧會,為此他為夢想拼盡全力,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贏得參賽資格。通過他的經歷,尼爾告訴我們:“除了努力,沒有捷徑。競技體育不存在魔法,只有長期付出和投入才能取得成績。”這句話應該送給所有人,無論學生還是進入職場的人們,大家都在為自己的夢想所努力,所以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應該向尼爾學習,努力拼搏,腳踏實地。
②在冬奧會上也有讓人感動的故事。在冬奧會開幕式上,有這樣一段瞬間:小鴿子掉隊了,另一小鴿子從隊伍里跑出來,把掉隊的小鴿子拉回隊伍中。主人翁接受采訪時說:“愿天下所有掉隊的小鴿子都能找到回家的路。”這不正是全國人民心中所想嗎?我們也望向東南方,等待著掉隊的國土回來。還有在男子中國短道速滑一千米的總決賽中,武大靖由于體力透支,碰搶得到位置的任子威的手,提示他“走”,與此同時自己搶得到第二,卡住劉少林。粉絲們說,啥叫中國運動員的團隊協作精神,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實際上明眼的人也能夠看得出來,第一輪是保武大靖的戰略,第二輪是保任子威的戰略,我們中國隊在絕對的榮譽跟前,往往是犧牲小我。比賽之后任子威在接受了記者采訪的時候也說,他說道衷心感謝這二位隊員,沒有他們倆自己也拿不上這一塊金牌,這一塊金牌啊,并不是歸屬于他一個人的,是歸屬于團體的,這就是中國隊的傳統。各國好手齊聚一堂拼搏的畫面,振奮了力抗疫情、處于低迷的全球觀眾。再者,還有02年的弟弟李文龍,兩次替任子威擋下對手的沖刺,為此自己的冰刀都折了。這充分體現了一句:“只要中國隊贏了,我就不算輸”。其實運動員們為了各項比賽很拼,以至于受了很多傷。譬如谷愛凌。谷愛凌的手腳曾多次受傷,摔斷過鎖骨。最嚴重的一次,她甚至摔到短暫性失憶。可能大家對她的印象只有比賽場上的榮光,卻不知她為了一場場比賽手腳骨折、韌帶拉傷。除了谷愛凌,還有短跑速滑選手武大靖,大家都有這句話形容他:“28歲的武大靖長著50歲的腳”,這句話雖帶著一絲玩笑,但聽上去讓眾人深感心酸。之前參加節目時,武大靖提到自己因滑冰而導致的傷遍布全身,有下肢受傷,有上肢腕關節受傷,也有頭部撞擊受傷。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即便奪牌只有一瞬間,卻往往需要耗費長時間做準備,長年積累的運動傷害使運動員遍體鱗傷,腳掌出現褶皺、雙手長滿繭、脊椎出現嚴重變形、舉重時慘遭壓傷等。所以,我們不應該去責備某個運動員的失誤,而是應該不斷的鼓勵與相信,他們是為國爭光的英雄!
⑵除了運動員們,我們調查了有關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鏡頭外的志愿者們,他們在鏡頭外默默付出,但也必不可少。12月6日,約五十名來自各行各業不同背景的城市志愿者代表在北京向全體城市志愿者發出倡議:要以最佳的狀態、最好的形象,全力以赴做好冬奧會城市志愿服務。熱情好客的志愿者是冬奧會最好的名片,他們用專業敬業的態度、熱情洋溢的服務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人民熱情好客、文明禮貌和開放自信的風采。除了志愿者,還有工作人員。申鸰帶領的場地轉換團隊經過6天7場的轉化,最終圓滿完成了在3小時內完成轉換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兩個冰面的任務。陳大鵬和他的團隊,面對臨時增加的觀眾壓力測試,在測試的前一天晚上從白天到凌晨,經歷了數次的爭執,協調出了最終方案。還有高山滑雪中心工程部副經理和其團隊成員,建設高山滑雪工程期間,他們要經受“冰火兩重天”的考驗。炎炎酷暑,他們在強烈的紫外線下曬到脫皮;寒風凜冽,在冬季零下幾十攝氏度的情況下,他們加班加點,最終保質保量完成了冬奧會高山滑雪場地的建設。
⑶在冬奧會上,到處都是中國科技的影子。
①光峰科技:激光為筆 云端寫字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暖場演出中,眾多深圳科技企業合力奉獻了一場“冬奧+時尚+科技”的表演。其中,深圳分會場的“云端寫字”的炫技,5盞超高光通量的激光投射燈以云層為紙,以激光為筆,在夜空中書寫了“天下一家”四個大字,并在云端投射出奧運五環標志。光峰科技工程事業部總經理張峰介紹,本次冬奧會深圳分會場使用的激光投光燈采用了光峰自主研發的ALPD激光顯示技術和超遠距投影技術。目前業界同類產品最高亮度為6萬流明,光峰這款投光燈亮度達到10萬流明,在遠距離成像,人眼也可見。
②氫燃料電池綠色、低碳是本屆冬奧會的辦賽目標之一。氫燃料電池客車擔任重要角色,氫燃料電池無噪聲、無污染、高效率的特點使其在整個運行過程中,除了消耗氫氣和氧氣之外,沒有其他能源消耗。本次賽事期間,700余輛氫燃料大巴車為交通提供服務。相較于傳統汽車,燃料電池車能量轉化效率高達60~80%,為內燃機的2~3倍。燃料電池的燃料是H和O,生成物是清潔無污染的H2O,沒有傳統燃料產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缺點,也沒有硫和微粒排出,真正實現了“零排放”目標。
③智能防疫雖然目前中國疫情得到控制,但同樣還需做好防護不可忽視。在冬奧場館及部分公共區配置了智能防御工具使疫情防護得到保障。智能霧化測溫消毒門,當有人員從門通過,會自動對人員進行測溫及噴霧消毒。還有智能消毒機器人,有著效率高,消毒面積廣等特點,每天只需提前加好消毒液,到設定時間就可以自動執行消毒任務。
④機器人大廚 在專為新聞人員開設的餐廳里,十幾臺機器人無需人工干預,就能獨立烹飪并自動上餐。顧客到收銀臺點餐,然后得到座位號碼。之后,一個機器人廚師開始制作,過程需要4至6分鐘。把菜品送到餐桌上還要花2至4分鐘,這是由專門的送餐機器人完成的,這些機器人沿著天花板下懸掛的玻璃軌道移動。當機器人移到所需的餐桌上方時,一塊盛著食物的托盤就會“從天而降”,所點的餐品就到了顧客面前,顧客只需把它從托盤上取下來即可。
⑤智能床 智能床的角度形態可以根據個人習慣進行調節,提供了八個模式,床的長度也可以調節,最長可達2.4米,足夠滿足所有運動員的需求。床墊采用記憶棉材質,保障運動員睡眠的舒適性。窗簾到晚上會自動拉起,早上又會自動拉開。同時,智能床還具備鬧鐘推醒功能,零重力模式。因為這個智能床的存在,美國選手到達我國的冬奧村時大為驚嘆。
⑥腋下創可貼“簡單、安全、卓越”是本屆冬奧會的要求,其中防疫是重中之重。五棵松體育中心里,輕巧便捷的“腋下創可貼”成為了場館600多名工作人員的防疫利器。所謂的“腋下創可貼”就是一種可穿戴的智能體溫計。使用過程中,工作人員只需將這款指肚大小的智能體溫計貼在皮膚上,通過綁定手機應用程序,就能測得體溫數據可實時監控,自動上報后臺。一旦出現體溫異常狀況,防疫系統會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立即進行診斷隔離。
⑷了解“冬奧之約”這場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背后蘊含著“科技、綠色、可持續、向未來”四個關鍵詞。
①科技成就未來,創新實現飛躍。
“科技”是辦好冬奧會的“硬核”支持。科技創新貫穿場館建設、基礎設施、服務技術、傳播技術、攝影技術的方方面面。從讓人驚嘆的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到令人點贊的超高速4K軌道攝像機系統,從“北斗”技術精準應用于賽事的各個環節、各個細節到冬夏項目場地雙向轉換,都在通過技術的使用為冬奧會的舉辦保駕護航,充分證明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彰顯了中國智慧。英國巴斯市副市長余德爍表示:“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一次體育盛會,也是觀察和感受中國科技創新的窗口。我們看到中國在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領域的巨大進步”。
②綠色節能減排,樹立環保理念。無論是再次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還是比賽過程中大量使用新能源汽車,再或是從設計源頭減少對環境影響,都是對“綠色”的充分體現。賽時全部場館常規能源100 %使用綠電、服務用車能源類型包括氫燃料車、純電動車、天然氣車、混合動力車及傳統能源車冬奧會”綠色出行。國庫恩基金會主席庫恩表示,北京冬奧會極大支持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議程,促進綠色技術加快應用。“在籌辦北京冬奧會過程中,綠色技術廣泛應用,實現環境保護與體育發展相互促進,綠色奧運‘金牌’當之無愧。”
③可持續發展冬奧會的關鍵詞之—可持續。主要表現在:打造綠色生態賽區,場館賽后將全面向社會開放、場館賽后利用融入地區發展,與地區旅游事業緊密結合帶動周邊區域高質量發展。
④一起“向未來”其主要表現在:國家和地方冰雪運動政策措施不會因為冬奧會結束而停止,將持續有效助力全面運動、注重培養中小學生運動習慣,推動冰雪運動進校園,措施將在冬奧會后一直在中小學中實施、加強冰雪運動特色學校的建設、培養冰雪人才和教練員,分層次、分領域定向培養,系統鍛煉。
5、最后是問卷訪談階段。
其實,在積極觀看冬奧會的同時我們還積極參與到了線上線下的普及活動中去。我們利用宣傳短片,ppt以及網上調查問卷等形式;社區活動,網絡自媒體、公眾號,實體報刊等媒介向大家講述了冬奧故事,重溫經典賽事,帶領大家參與到云冬奧中去。在宣講之前,我們制作了有關冬奧會知識的網上調查問卷。我們小組對揚州市73名同齡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在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同學還是很了解冬奧會的相關知識,只有百分之十三的學生對于冬奧會處于完全不了解的狀態,從而可以看出但對于我國所承辦的冬奧會,大多數的青年對其有著或多或少的興趣。在關于冬奧會的關注方式這一多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選擇用電視和網絡的人數都占到了總量的百分之七十五,由此可見網絡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開始作為最大的信息了解渠道,青年人在網絡上在未來將投入越來越多的時間。同時,我們小組成員還到各自所在社區與社區居民進行了交流。在同社區居民談話中可以了解到,他們大多通過電視報道、手機新聞推送以及學生學校的活動等途徑學習冬奧知識,大多被采訪者能準確熟練地說出與北京冬奧會相關的內容。由此可見,公民們對冬奧會熱情高漲,我認為這其中最根本的還是人們的愛國情懷,熱愛自己的國家,關注和支持國家大事。在之后的宣講中,我們主要針對冬奧會的內涵和精神進行講解,并積極呼吁大家參與運動,提倡“全民健身”。通過本次線下調查,我們了解到大眾對于冬奧會的熱情。對于冬奧會,我們無比期待!期待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名滑雪運動員,好似翻飛的雪地蛟龍,賽道上的他心只有一個信念——為國爭光,以高超嫻熟的技藝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期待中,我仿佛看到了現場記者激動地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冬奧會情形,用各種各樣的語言向電視臺前的觀眾們播報現場的情形,從而讓場外的觀眾們通過我的精彩播報,身臨其境地感受現場激烈比賽角逐的一個個畫面;期待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志愿者,以滿懷的激情為各國來賓提供幫助,他們每天穿梭在賽場的各個角落打掃衛生,維持秩序,用自己平凡的舉動,向全世界展示我國的熱情與文明……了解完冬奧會的種種,我們知道運動員們滿足了我們的期待,記者們傳遞著最新新聞,志愿者們熱情澎湃,工作人員們奔走場地……種種事件,因為他們,期待終究成真。
比賽后的社會現象
近日,“墩墩熱”席卷全球。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廣受喜愛,線上線下的商場里甚至出現了“一墩難求”的現象。網上各類自制冰墩墩視頻走紅,網友們紛紛調侃應該盡快落實“每戶一墩”。在調研活動中,一位“熊貓鐵粉”向我們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三樣中國運動會紀念品——盼盼、晶晶、冰墩墩。我們也探尋了它們背后的故事——三位憨態可掬的熊貓形象可謂是中國發展的見證者。 首先是盼盼,九零年亞運會吉祥物。1990年,一個特殊的年份——鴉片戰爭爆發一百五十周年,八國聯軍侵華九十周年,我國第一次辦綜合性國際大型奧運會。盼盼,盼的是什么?歷經百年屈辱后,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受訪者給我們展示了一抽屜的盼盼,告訴我們:當時國家窮,小朋友就通過一遍遍購買紀念品的方式給亞運會捐款。當年,給亞運會捐款就像現在搶購冰墩墩一樣,是一股熱潮。八十年代初,2.7億元,儼然是一筆巨款,這是那一代人的選擇。 2008年北京奧運會,五個福娃中有一只叫晶晶的熊貓。低廉的價格讓孩子們都能輕松擁有一只,它也常常作為各大銀行附贈的紀念品。那一年,我們成功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敞開國門,希望得到世界的關注和認可。到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冰墩墩去過火星,上過月球,是大家茶余飯后的調侃對象,也是一位新晉頂流,“一墩難求”成了甜蜜的負擔。引用知乎上一段話:“當我們可以這樣輕松自在地調侃甚至自嘲的時候,這就是真正的自信。” 冰墩墩的爆紅也值得我們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件可以形成消費觀念,也有許多現象可以帶來消費熱點。這取決于如何捕捉和提煉它們。就像本來沒有“雙十一”,參與網購活動的人多了,一個新的消費節就誕生了。就像冰墩墩,它是依托冬奧會火起來的,那么冬奧會一過,又該怎樣維持它的熱度呢?我們認為,應當讓它在人們心中不光是一個對象,而是一種文化符號、文化內涵。這一點可以參照熊本熊。“熊本熊不僅僅是熊本縣的吉祥物,還是當地的“營業部長兼幸福部長”,它有自己的官方社交媒體,會公開出席社會活動,還特別會搞“自我炒作”。有一次熊本熊臉上標志性的腮紅不見了,熊本縣政府即刻召開緊急記者會,宣稱要全社會一起“尋找腮紅”……這些營銷活動減弱了熊本熊的“虛假感”,將其塑造成一個真實有個性的“人”,無形中拉近了與大家的距離。”通過互動和二次創作自發形成良好的粉絲文化。因此,不妨在保護知識產權等紅線內,將冰墩墩交由用戶自由發揮,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ip授權和改編,從而讓冰墩墩有持續的、良性的發展。同時,面對“一墩難求”,我們也要更加理性地思考,不跟風、不盲從、不炒作,這樣才能讓吉祥物發揮應有的文化價值。四、實踐結果總結
奧運會是一場競技大會,更是一種昂揚向上的信念。雖不能親臨現場,亦能在方方面面為冬奧做出貢獻。本次實踐活動,我們實現了以下目標:1.積極參與志愿活動,用文明行動點綴城市角落,以熱情之手迎接八方來客
2.投身推廣,宣傳冬奧,發揚中國文化
3.觀看冬奧,為運動員助威
4.立足調研,進行采訪,為奧運“出謀劃策”
5.堅持鍛煉,體育強國。體驗冰雪運動
身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在社會潮流的推動下,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影響社會、改造社會。對國家而言,我們在為國家注入新鮮血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開展有關國家層面的相關活動,譬如此次的冬奧會。所以,很榮幸能有機會利用我們所了解的知識去為冬奧宣傳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