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戰爭舊址,探尋革命精神
6月17日清晨,實踐團隊驅車前往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抵達目的地后,團隊成員看著指揮部所在的院落,在青松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厚重。這是一片青磚黛瓦的質樸院落,“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的行楷牌匾高掛在門楣上,一畦畦的花朵開正盛,在清涼的山風中搖曳生姿。當團隊成員隨著工作人員走進指揮部舊址,一塊塊展板、一幅幅照片整齊排列,以當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歷史事件為軸心,以圖文并茂、實物并舉的形式,翔實地講述著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偉大壯舉及其在金寨的奮戰歷程。走出指揮部舊址后是紀念廣場,地面上繪制著進軍大別山的路線圖,廣場正前方是劉伯承和鄧小平同志的雕像,左右的黨旗和軍旗訴說著當年艱辛的革命壯舉。參觀結束后,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當代青年人應當發揚革命先輩們“聽黨指揮,堅定信念;堅忍不拔,英勇果敢;顧全大局,相忍為國;內外團結,眾志成城;步調一致,紀律嚴明。”的精神內涵,同時也希望團隊成員為代表的廣大青年學生能夠能在未來加深對中國革命歷程的了解,弘揚紅色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圖為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廣場 范思卓 攝
走進紅軍廣場,緬懷革命先烈
6月18日傍晚,實踐團隊來到金寨縣紅軍廣場。位于金寨縣老縣城梅山鎮的紅軍廣場,其入口處設有門楣上書“金寨縣烈士紀念館”幾個大字,是褒揚革命先烈、弘揚革命傳統、加強黨性教育的理想場所。
圖為階梯高處俯視紅軍廣場 范思卓 攝
團隊成員走過廣場中的畫滿映山紅的浮雕地段,上面是由多段臺階組成的階梯通往革命烈士紀念碑,其中每段臺階階數都有著它的歷史意義。走完臺階,矗立在面前的是金寨縣革命烈士紀念塔,正面鐫刻著劉伯承元帥題寫的“燎原星火”四個大字。簡單的四個字道出了中國革命艱難的歷程,也寫出了革命先輩受盡的苦難。
鑒于紅軍廣場為當地群眾的主要聚集場所,同時也為詳細了解市民對金寨作為革命老區所付出的犧牲的看法,在瞻仰完畢革命烈士紀念碑后,團隊成員對當地的一位大叔進行了采訪。接受采訪的大叔表示,金寨人民在革命歷程中的犧牲是偉大的,更是不朽的,而金寨漫山遍野開著的映山紅,也是金寨人民的“底色”便是最好的證明。同時團隊成員在與其他市民的交談中也發現,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金寨人民心中的紅色精神始終不斷線,這是激勵金寨人乃至全體中華兒女奮進的寶貴財富。這片土地所孕育的紅色精神就如燎原星火,生生不“熄”。
圖為團隊成員在紀念立夏起義的浮雕下合影 何穎 供圖
參觀革命博物館,傳承紅色精神
6月19日下午,實踐團隊來到金寨縣革命博物館。
圖為金寨縣革命博物館 范思卓 攝
團隊成員跟隨講解員進入館中,映入眼簾的是展廳內陳列的上千名紅軍革命先烈們彌足珍貴的照片和紀念冊,同時還有破舊的軍裝,依舊閃亮的勛章以及沾滿鮮血的旗幟,伴隨著講解員的解說聲,團隊成員的思緒也被帶回到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之后團隊成員了解了大別山革命發展歷史,認識了出身于金寨的將軍,追憶大別山革命烈士們的名人事跡,置身其中感受到一代又一代革命烈士的滿腔愛國熱血。
參觀結束后,團隊成員同講解員進行了交談,講解員表示在進入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工作前對這塊革命老區的歷史了解的并不多,而進入紀念館工作后,每天學習其他講解員的介紹并受到館內紅色精神的熏陶,對這段歷史的了解越來越深入。講解員說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要想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不能忘卻國家以前受過的苦難,同時也對團隊成員提出殷切期盼,要時刻謹記身上的重任,砥礪前行,不負韶華,將紅色革命精神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圖為團隊成員在了解王平章烈士生平 范思卓 攝
圖為革命博物館展廳結束語 杜曉忠 攝
通過本次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參觀了金寨縣紅軍廣場、金寨縣革命博物館以及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等金寨縣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教育基地,同時也對當地群眾以及相關單位的工作人員進行話題采訪。通過這些舉措,深化對紅色革命歷史的認識,充分理解了金寨作為革命老區所傳承的紅色革命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紅色革命精神將引導青年學生傳承一代又一代的夢想與期望,堅定自身理想信念,使祖國走向更加繁榮富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