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留守兒童,用愛守護成長——暑期三下鄉實踐報告
報告題目:關愛留守兒童,用愛守護成長——暑期三下鄉實踐報告學校:淮北師范大學
作者:張麗麗
團隊:徽夢之光·助童成長——愛心義務支教團隊
指導老師:李勝男
摘要:為了給留守兒童送去關懷,關愛和服務留守兒童成長,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社會實踐團隊于6月23日至6月28日赴安徽省宿州市蕭縣丁里鎮郝橋小學開展“徽夢之光·助童成長”的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留守的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接受良好的社會教育非常重要,團隊每個人都精心備課,希望在各個方面都能提供一些溫暖的幫助,為孩子們奉獻微薄的力量,呵護每個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
關鍵詞:留守兒童;關愛和服務;實踐活動
一、 活動背景
永遠跟黨走,奮進新時代,為了積極響應國家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關心弱勢群體——留守兒童。他們可愛聰明,純真善良,如同一個個純潔的小天使。“鳥有一個巢,人有一個家”,家是親情的港灣,可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他們感受到的父愛母愛微乎其微,未能被給與足夠的溫暖。他們的成長、教育成為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
二、 活動目的
本次活動可以很好地擴大孩子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團隊成員寓教于樂,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支教的目的在于實現社會責任感、奉獻愛心,幫助他人,快樂自己,團隊希望能夠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留守兒童向陽而生,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貢獻一份青春的力量。
三、 活動內容
(一)趣味課堂
在活動過程中,團隊成員對他們進行了認真的教學,教授他們一些新的并且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引導他們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端正他們學習的態度,引導他們從被動到主動地學習,同時給他們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團隊開設了人際交往課——自我介紹,希望可以拉進團隊成員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讓團隊成員和孩子們的友誼得到升華,通過互動,也希望可以讓孩子們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對他們的思維有一點點提升,課堂上,團隊成員不斷鼓勵孩子們說出自己的理想,引導孩子們堅定信念,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鼓勵孩子們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努力學習、快樂生活、掌握本領,成為建設社會、服務人民的有用之才。
為進一步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現狀,團隊成員給孩子們分發調查問卷,孩子們認真填寫,讓團隊更好地悉知孩子們,更好地給予關懷。
習近平總書記曾談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孩子們就是中國的下一代,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要靠我們這一代,還要靠下一代。本著傳播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為主題,為大力弘揚民俗文化,團隊成員通過給孩子們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知識,引領孩子們走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為了讓紅色教育涵養孩子們的家國情懷,團隊成員帶領孩子們進行詩歌朗誦——朗誦《我愛你中國》。用孩子們愿意聽,聽得懂的語言,讓愛國更加接地氣,遍地開花。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青少年的教育和社會發展有著深深的聯系,而留守兒童的教育卻存在著非常大的問題,希望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可以來多多關心、愛護和尊重留守兒童。
綜合考慮孩子們的需求,為提高孩子們的審美能力,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助力孩子們的全面發展,團隊成員開設了手工課,指導孩子們進行手工制作,用美好感染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體驗藝術的魅力。團隊成員與孩子們一起互動,一起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每一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著歡快的笑容,他們積極參與其中,課堂氛圍十分濃厚。通過這次手工,促進了孩子們身心的發展,收獲了別樣的美好。
(二)走訪調查
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們,團隊走訪了當地留守兒童的家。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是一項事關社會和諧的長期任務,團隊成員深知家人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關鍵作用,此次走訪,也將親情陪伴定為重要環節,旨在短暫的時間內傳遞溫暖,給孩子們成長的希望。到留守兒童的家后,孩子們的爺爺奶奶都非常地熱情地迎接我們,愉快地和我們分享自己的生活,團隊成員傾聽家長們的所想所感,設身處地地與家長們交流,更好地融入孩子,給孩子送去關愛。在與爺爺奶奶的交談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孩子們基本上一年只能在新春過年之際見到爸爸媽媽,并且每一次都是匆匆離去,令孩子們十分不舍,和孩子們交流中,孩子們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流露出對父母的分外想念,常常企盼父母可以早日回家,期盼父母陪自己過生日,希望自己可以像正常孩子那樣,和爸爸媽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交流結束,了解了請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后,團隊成員提出了溫馨的建議,鼓勵孩子們只要好好學習,以后有所作為,一定可以實現心中的小美好。
(三)離別留影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團隊成員都很享受幫助別人所獲得的快樂。在與要離開學校之前,孩子們收到團隊成員精心準備的小禮物,讓孩子們感受到關懷和溫暖。留守兒童、小學校長、老師也和團隊成員一起合影留念,照相機記錄下了每一個人燦爛的笑臉,留下一份珍貴的回憶。希望團隊的支教給孩子們帶來的一些精神層面的交流能給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讓他們更好地茁壯成長。
四、 活動總結
(一)活動心得
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走出校園、踏上社會、展現自我的舞臺,也是一個讓大學生能夠投身社會、體驗生活、服務人民的好機會。這次三下鄉中,雖然遇到了重重困難,但都被團隊凝聚力克服了,從這次深入丁里鎮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了解到因為父母的背井離鄉,造成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心理失衡,以至于很多孩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這使我們感動分外不忍與難過。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我們所接觸的留守兒童中,好多可愛的孩子都表現得很早熟且懂事,他們會做飯,會照顧爺爺奶奶,會禮讓比自己小的孩子,他們也會勤奮學習,團隊成員看著既欣慰又心疼。希望孩子們像一顆顆種子,勇敢地沖破泥沙,將嫩綠的幼芽伸向地面,指向天空。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才能體會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與感受。如果說留守兒童的心靈世界是缺少愛的荒原,那我們應該成為播撒愛心的使者。此次活動,便就是旨在零距離與孩子們接觸,給這些留守兒童送去溫暖和關懷。通過本次三下鄉活動,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現如今,仍有部分留守兒童生活狀況不容樂觀,我國的留守兒童問題依舊持續存在。我們應持續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群體,他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關愛和呵護,更需要拓展視野、走出閉塞的農村。
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社會實踐團隊在與留守兒童的短暫相處中,傳授知識,溫暖相伴,希望能夠對他們未來的生活和學習有所啟發,點亮孩子們的夢想。希望孩子們帶著美好的回憶,保持一顆赤誠的心,去擁抱自己光明的未來,希望孩子們未來可期!
(二)活動建議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僅要在堂課中掌握現代化的先進知識,而且還要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要在實踐活動中對自己有個準確的定位,真正理解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與能力。
大學生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后備軍,應該發揮自己的知識技能,到農村去,在服務群眾的實踐中接觸社會,了解民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對于大學生而言,關愛留守兒童是履行基本職能、體現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作為青年志愿者,通過“三下鄉”活動,我們更應該為農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長提供形式多樣、切實有效的志愿服務,加強新格局下青年志愿者行動品牌的建設,學會關愛留守兒童,讓他們感受世界的美好,同時豐富自己的社會閱歷,加強社會責任感,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識水平,學會改造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健全的人格,把國家需要同青年學生的成長真正地結合起來,走正確的成人成才之路,為創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為鄉村振興、國家富強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