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文化脫貧、教育脫貧又是首當其沖的重要任務之一。如今灘區村民的物質生活逐步提升,脫貧需求也逐漸從物質脫貧轉向精神脫貧,孩子們的教育問題自然成為了文化振興中的重中之重。受制于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當地孩童的各方面知識還是相對滯后的,為了避免“知識鴻溝”的進一步擴大,團隊成員認真備課,開設豐富多元的課程,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希望能夠使村里的孩子們學習到較為前沿的知識。
實踐隊在童善兒童關愛中心展開了為期13天的支教活動,在教學活動中與童善兒童關愛中心的孩子們共同成長,是隊員們參與“三下鄉”的初心。本次支教共計開設14門課程,包含黨史宣講等經典課程,英語、國學等主修課程,影視鑒賞、硬筆書法等美育課程,同時對中心學生進行假期作業輔導,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點綴孩子們的暑期生活。
回顧光輝黨史,傳承紅色基因
作為成長在“紅色孝里”的少年一代,童善兒童關愛中心的孩子們對于黨史故事并不陌生,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存在。實踐隊員在講述黨史故事時,以南湖紅船為出發點,道出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結合建軍95周年的大事記,孩子們進一步了解到了五四運動、南昌起義、解放戰爭等歷史。在課堂上,原本活潑好動的孩子們收起了頑皮的笑臉,安靜地被黨史故事浸潤心靈。
為了更好地帶領孩子們領悟紅色精神,8月7日上午,實踐隊部分成員前往濟南市長清區大峰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開展參觀學習活動。大峰山革命根據地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堅強戰斗堡壘,是山東聯系延安秘密交通線上的重要中轉站,是培養黨政軍干部的紅色搖籃,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泰西的延安”。團隊成員參觀了六個展區,深入了解了大峰山革命歷史,隊員紛紛表示將在日后的黨史宣講活動中講述“信仰如山,一心為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峰山精神,讓孩子們、同學們學習身邊的黨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實踐隊成員王偉奕表示“回溯這段紅色記憶,我更加體會到歷史不容忘記,英雄需被銘記。在大峰山這個承載著血與火革命歷史的地方,它見證著新時代的長征路,昭示著中國夢的美好未來。處于新時代的洪流之中,我由衷地瞻仰著中國共產黨堅守不變的初心使命與理想信念。‘信仰如山、一心為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峰山革命精神我將銘記于心,不忘今日所學,傳承紅色基因。”
尋訪模范家庭,感悟特色民風
十大孝子評選是孝里的重要活動,對當地良好家風民風的建設起到重要激勵作用。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發現,當地居民對于該項評選非常看重,對于獎項獲得者會報以誠摯的尊敬,為當地文化建設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在調研中,實踐隊員走訪到長清區孝里鎮第十六屆“十大孝子”稱號獲得者陳延英。陳延英的家庭是黨員家庭,丈夫已有二十余年的黨齡,在父親的影響下,兩位女兒先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們將黨員的義務和責任內化到生活中,做到家庭內部關系和睦,鄰里之間相互幫助。在談及“十大孝子”評選對當地民風民俗的影響時,陳延英認為,“十大孝子”對當地年輕一代產生了強烈的激勵作用,讓更多的年輕人做到“常回家看看”,并表示達到“十大孝子”評選標準的人有很多,物質獎勵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真正將孝文化落到實處,讓身邊的老人感到老有所依,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達到精神層面的文化振興。
除此之外,實踐隊還走訪調研到兩位退伍軍人。一位是退伍十七年的老兵陳榮鋒,他表示,當兵就是為了保家安民,即使退役近二十年,這個目標也沒有改變過。“如果國家有需要,我一定‘召必回’”陳榮鋒鏗鏘有力地說。無獨有偶,退役四十年,如今已經六十七歲的軍人馬進濤也表示,在軍隊中的經歷使他終生難忘,他愿意在國家需要時站出來。而他們在軍隊中養成的良好生活習慣,也影響了家庭成員,在鄰里之間,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
在鄉鎮中揮灑汗水,在課堂上釋放熱情,來自新聞與傳媒學院的16位實踐隊員,身體力行,成為青年大學生認識社會、奉獻社會的生動詮釋與真實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