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古跡舊址,領悟以屈原為代表人物的湖湘文化精神,實踐小隊綜合考慮后,決定前往鳳凰山實踐考察。鳳凰山坐落于桃花江縣城東北角,昂頭揚尾,形似鳳凰,臨江而立。資水靜靜地流淌在她的腳下,婉轉而形成一個巨大的深潭。江邊是數丈高的石壁,有如斧砍刀削。山上古木參天,環境幽靜。實踐小隊從張家碼頭考察結束后,走過弄溪橋,沿著綠蔭古道一路而上,前往鳳凰山。
屈原因遭奸人陷害被放逐到洞庭湖畔,溯資水而上至桃花江的鳳凰山后,心懷千古憂愁站在高高的鳳凰山頂,面對滔滔資水,就心中疑憤揮劍詰問蒼天,他一連向上天提出了170多個問題,寫就傳世名篇《天問》。因此,鳳凰山又名天問山。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山上曾建有天問閣,閣已在清朝道光年間倒坍,只留下“古天問閣遺址”石碑。現在,鳳凰山上留有天問臺、古天問閣遺址、屈子釣臺等遺蹟。
清代兩江總督陶澍曾來鳳凰山游覽,并寫下《詠天問閣》:“天問無聲,屈子當年留石鼓;舟行有幸,鯫生今日訪魚磯。”天問閣下面資江岸邊,有個約四米見方的石基,平伸在石壁下面,相傳為屈原垂釣之處,古稱屈子釣臺。陶澍詠的“訪魚磯”就是指的這里。屈子鈞魚臺與陜西渭水岸邊的姜太公釣魚臺和浙江富春江邊的嚴子陵釣魚臺,并稱為中國三個古釣魚臺。實踐小隊上山之后,在古天文臺附近進行了考察。
在鳳凰山半腰臨江處,有一座花崗石砌成的七層八面寶塔,清道光年間始建,高25.5米,名躍龍塔。躍龍塔塔身為古代檐式建筑、造型優美、結構嚴謹、端莊古樸。登上塔頂可俯視全城。北望資水,東下洞庭。史載塔建之后,桃江清代出了三位進士,自此文風盛行,冠以“文化之鄉”。
有詩贊曰:“鳳凰山麓峙江隗,春色天邊入眼來。云樹蔥蘢天問閣,風帆飄影釣魚臺。嵯峨古塔沖霄云,灼灼桃花帶露開。雄勝喜還真面目,人民妙手又新裁。”
躍龍塔現在已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已經對外關閉,不可以上去。實踐小隊只能在塔下進行考察。
PART2
鳳凰山上鳳凰游,鳳去山空江自流。對于鳳凰山的社會實踐考察,我們社會實踐小隊不僅關注它神秘的傳奇過去和厚重的文化凝結,更關注它當今的發展現狀和文化影響。在上山的途中,我們社會實踐小隊發現了白鷺群保護站。通過咨詢,實踐小隊了解到,鳳凰山屬丘崗地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70C,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充沛,土地肥沃,植被茂盛,樹木蔥蘢,古楓崢嶸,香樟濃郁,僅百年以上古樹名木51株,最大胸徑2.6米,樹高22米,使人有“清風涼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之感。良好的生態環境,招來候鳥萬千,每到春夏時節,近六萬只白鷺齊集鳳凰山,翱翔藍天,形成百鳥朝鳳的奇異景觀。因此,這里專門建設了白鷺群保護站。
北靠鳳凰山,建設有湖南省首批重點中學桃江縣第一中學。學校于1985年成立了鳳凰山文學社。鳳凰山文學社是“全國優秀文學社團百家”“湖南省十佳文學社”,曾得到莫應豐、趙海洲、葉夢、伍振戈等文學名人的關懷指導。社刊《鳳凰山》是全國“示范社刊百家”“九十九佳社刊”“最佳社團刊”,至今辦刊近百期。文學社成果曾被《中國教育報》《湖南日報》,中國教育電視臺、湖南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報道。
社會實踐小隊成員有多個曾為鳳凰山文學社社員,實踐小隊再次集體閱讀了《鳳凰山》社刊,感悟文脈相傳。桃花江畔,鳳凰山下,一群群文學雛鳳從屈子天問臺前不斷振翅高飛。遙望浮邱之雄,俯視資水之秀,俊秀鳳凰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湖湘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