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調查使用半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具體內容包括“智能手機對老年人生活造成的影響”、“老年人使用手機的困難”、“老年人對智能手機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和“老年人是否需要課程培訓”等方面。
一、更新刻板印象:老年人也能花樣玩轉智能手機
我們深入訪談調查了湯陰縣和山東省青島市、棗莊市等地的十二位老人,發現一部分老人已經能夠很嫻熟地使用手機了,例如,一位老人說:“我跟那些老同學出去玩,坐車買票,掃碼點餐都得用到手機”“我用支付寶來理財,但是大部分的錢還是存在銀行里,小錢用來理財。”另一位老人說:“手機繳費、手機購物、手機打車、微信掃碼這些都不在話下……我還會刷微博、P圖、剪視頻、玩抖音。”還有的老人使用手機的主要目的是聯系親朋好友、網購、及時了解外界的信息以及自學知識。大部分老年人對智能手機的使用不再因循守舊和固步自封,而是“活到老,學到老”,努力地學習智能設備和使用互聯網與外界溝通。
二、正視老人需求:“銀發族”面對數字鴻溝的困境與問題
但是“能”上網,并不等于會上網,也不等于上網體驗感好。課題組在城市家庭入戶調查時,了解到,由于當下詐騙手段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以及老年人個人的謹慎觀念,很多老年人不用手機支付消費。當今這一輩的老年人,很多過去都是過著苦日子——“窮怕了”,涉及花錢的地方比年輕人更加謹慎小心。對于新興的支付方式,攥在手里的錢幣變成摸不著的數字,老年人會因此產生許多顧慮,或是擔心自己眼神不好輸錯了數字付錯了價格,或是擔心網絡詐騙陷阱,于是網購這類功能便成為了老年人手機的“禁區”。
同樣,在手機的軟件和硬件上也存在著不少問題。當今智能設備正以飛速更新換代,對于愿意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人來說,會給他們帶來便利;但對于眼睛花、耳朵聾、記憶力下降的老年人而言,不斷更新迭代的軟件、設備反而讓他們覺得越來越麻煩。智能手機功能復雜、觸屏反應過于靈敏、定時息屏、安全解鎖、自動下載軟件、手機卡頓等問題對于老年人來說都是層層壁壘,影響著他們對智能手機的使用,進而容易產生抵觸心理。
三、凝聚多方合力:社會合力幫助“銀發族”融入數字時代
針對政府及其相應部門,圍繞明確職責和細化標準實施限制性法律措施。政府要為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掃清“數字生活”基礎設施障礙;網絡監管部門也應加強管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針對互聯網平臺,其應積極開發“適老化”產品,提供包括在線診療等滿足老年人切身需求的專業化產品。針對公共圖書館、老年協會和社區等,通過制定相關法律促使其加強對老年人的培訓,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例如,政府雇傭專業人員,在社區定期開展教學活動,建立常態化志愿服務體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