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開展思政課教師暑期社會實踐的主要特點
為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組織教師開展社會實踐、學習考察和學術交流活動,使教師進一步了解國情,了解世界,開闊視野,豐富教學素材。”2009年至今,教育部每年組織高校思政課骨干教師赴各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為各地高校開展思政課教師暑期社會實踐提供了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2016年至今,我校堅持每年組織思政課教師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
以紅色資源參觀考察為主線,以堅定理想信念教育為出發點
2016至2022年,圍繞延安精神、抗聯精神、井岡山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古田會議精神、改革開放精神、西柏坡精神,我校組織思政課教師赴全國9個省(區)考察,參與人數達120余次。通過紅色資源考察,旨在幫助思政課教師不斷深化思想認識、堅定政治信念。
在考察中,堅持突出激發教師熱情、促進深化體驗。(1)唱紅歌。集體合唱革命歌曲,如《保衛黃河》、《南泥灣》、《歌唱祖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2)聽講座。聆聽當地歷史學者或農民講述歷史故事,并做交流。(3)情景模擬。如扭秧歌、穿紅軍服、挑扁擔。(4)微黨課。(5)重溫入黨誓詞。通過現場主動參與、行思結合,及時消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改變被動參與。以多種形式激發熱情,促進深化體驗
化整為零,從大規模轉向小分隊,注重考察的實效性
2016年至2022年,參與社會實踐的教師數量逐年增加。為了增強考察的實效性和保障外出安全,考察隊伍化整為零,由1批次轉向多批次,由自主安排轉為依托研修基地,根據不同研修主題分赴各地考察。實踐教學結束后,由各小分隊組織教師撰寫社會實踐報告,最后由學院匯編成社會實踐報告冊,進行專題匯報以驗收考察成果。
分工具體、職責明確、分工協作
思政課教師暑期社會實踐得到學校分管領導、宣傳部、教務處、財務處等部門的大力支持,這不僅無聲強化了社會實踐的嚴肅認真,更體現了關心教師在實踐中的生活、掌控了實踐中的實情,并鼓舞了教師們的干勁。每次實踐精心籌劃組織,撰寫活動方案,并設有領隊、組長、副組長、財會組、聯絡組、后勤組等,做到分工具體、職責明確、分工協作,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強化了團隊意識和團結與服從。
我校開展思政課教師暑期社會實踐的成效
堅定了思政課教師的理想信念
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政治清醒”。思政課教師的第一要求是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因此,必須大力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通過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思政課教師走出校門,對國情、對歷史與現狀、對發展成果與巨大變化有了直感,更深刻地理解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科學論斷,思想上有了一個從理論上接受到實踐中“真信”的發展過程,更好地領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在思想、政治、行動上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增強了思政課教學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近些年,我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學效果顯著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教師上課照本宣科,有的教師從理論到理論,有的教師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偏低。社會實踐是思政課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讓思政課教師走出去,深入直觀地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和改革開放的成就,感受了“現場教學”的魅力,豐富了感性認識,深化了理性認識,改變了過去照本宣科,脫離實際,機械教條,案例貧乏,內容單調,與時代脫節,缺乏現實感和時代感等的枯燥說教現象,切實達到了以“真學”促“明道、信道、傳道”的目的,大大增強了教學效果。
提高了思政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了實踐教學,思政課就會成為空洞的說教,以致學生不愛聽、不想聽或聽不懂。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是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要求。作為社會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的思政課教師,要提高社會實踐教學效果,就必須具有較高的社會實踐教學能力。通過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了思政課教師社會閱歷和積累實踐經驗;提高了思政課教師的組織協調能力;提高了思政課教師指導學生社會實踐的水平。
提升了思政課教師的科學研究水平
思政課理論性強,要把理論講清楚、講明白,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思政課教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必須進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強化科學研究對思政課的支撐作用,做到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科研的源頭在于社會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思政課教師通過暑期社會實踐了解了時代變遷、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從而提高了科研水平。
對改進思政課教師暑期社會實踐的思考
強化暑期社會實踐的頂層設計
思政課教師暑期社會實踐不是短期行為,是一個長期系統性的工程。學校可成立由分管校級領導領銜,宣傳部、教務處、計財處、評估處、馬克思主義學院等部門組成思政課教師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制訂長期規劃、年度計劃,考核機制,協調各部門為思政課教師的社會實踐予以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另下設辦公室,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作為辦公室主任,具體組織思政課教師的社會實踐,與學校有關部門共同護航思政課教師的社會實踐活動。
注重實踐活動設計的目的性、現場活動開展的合理性
思政課教師社會實踐,不同于觀光旅游,它有著明確的教育意義與針對性,要防止簡單的走走過場而流于形式。成功的社會實踐必須明確開展的目的、價值定位和活動的合理性,從實踐與課程結合、內容與社會發展現狀結合、觸動與轉變結合、矛盾與趨勢結合、提升與思考結合、教學與科研結合,否則會困惑于實踐的方式、線路、吃住行等問題,甚至于使實踐活動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注重考察主題的多樣性
如何確立社會實踐的主題以及由此真正體現它的實效性,的確是個難點。2016年至2022年,我校連續劉年圍繞紅色文化這一主題開展,但隨著活動的推進,單調性與組織難度愈來愈突出,產生審美疲勞。思政課教師社會實踐需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多角度去把握實踐主題。堅持以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為主題,以組織社會實踐和研修活動為主要內容,可以整合當地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教育資源,形成導向正確、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社會實踐路線。2019年教育部組織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暑期社會實踐研修為我們提供很好的參考。
暑期社會實踐是主要形式,便于統一安排管理、突出重點,但不是唯一形式,可以拓展。比如獨立實踐,在學期中教師申報集中一定時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專題性社會實踐,專題可以是調研、資料收集、學習提升、當志愿者、義工、宣講等;比如分批實踐,根據教師的興趣、特長、忙閑等分組分時間段實踐;比如專門化實踐,從教師結構規劃要求出發,可設計鍛煉實踐、服務實踐、研究實踐等,突出重點實踐內容與目標。注重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化
依托“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社會實踐研修基地”開展活動
為了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師社會實踐研修活動制度化,2013、2018年,教育部先后批準設立30家“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社會實踐研修基地”。30家研修基地涵蓋理論研修、教學研修、實踐研修三個板塊,運行較為成熟,我校思政課教師暑期社會實踐可以依托上述基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