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紹元養殖的黃牛)
為增進對楠村村黃牛養殖業的了解,7月8日,懷化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芙蓉學子·鄉村振興”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前往麻陽苗族自治縣錦和鎮楠村村進行走訪調研并對養牛大戶張紹元進行專訪。
(張紹元與實踐團指導老師孫媛媛進行交流)
“回鄉創業純粹就是我作為農民的一種情懷,帶動周邊群眾有事做,有錢賺。鄉村興農,就是要有情懷,要有愛心。”提及創業緣由,張紹元如是說到。創業前,張紹元曾在長沙開了一家金屬加工廠,年收入也有70萬-80萬,這也為他的回鄉創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我回來,一是為了照顧老父親,二也是想給鄉親們脫貧致富貢獻一點力量,于是就有了回到麻陽干一把的想法。”
(麻陽犇旺生態科技養殖有限公司法人張紹元)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肯干、肯吃苦。”為養好湘西黃牛,張紹元在回鄉之前的三年里專門到省農科院進行肉牛養殖學習并時刻關注養牛行情,2015年回鄉后,他投入70多萬元進行養殖場與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注冊成立了麻陽犇旺生態科技養殖有限公司,吸納村里2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入戶。同時,他租地種起了黃竹草、黑麥草等優質牧草,并對養殖湘西黃牛情有獨鐘。張紹元說:“湘西黃牛優勢很明顯,吃草增膘快,生崽不會難產,不需要人護理、助產。”天色微亮,張紹元便開始了每日的日常工作,五點起床,收拾準備便去山上放牛,閑時就去自己建立的各大基地考察。“干一行,愛一行,我十分熱愛我正在做的事情,就算遇到困難也會一直堅持下去。”當實踐團成員問到每日重復的工作是否會讓其感到枯燥無味,張紹元堅定地表示。
近幾年來,張紹元還引進優質種牛西門塔爾土黃牛與湘西黃牛進行雜交,進行品種改良,如今,改良后的黃牛長得更快、適應性更強、肉質也越來越好,但三年一周期的育種時間也不失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他表示,我們仍需要多方學習,努力做到技術上的進一步改良。
“我們村荒山荒地較多,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現在牛的行情價格比較穩定,波動量不大,所以我對養牛前景十分看好。”利用當地豐富的山地資源,張紹元大力發展湘西黃牛養殖,逐步施行水肥一體化技術,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帶領鄉親們一同致富。

(實踐團成員與張紹元在辦公室前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