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教育先行。實踐團成員來自全國各地。作為社會未來的棟梁,懷著一顆赤誠的奉獻之心,他們從天南海北而來,聚集在這片河西熱土,關注留守兒童成長,在行動中實現青春理想,在實踐中創造社會價值。
要想達成教書育人的使命,知識的傳播是最基本和關鍵的一環。為豐富留守兒童群體暑期生活,開闊其眼界,提升其學習能力和思想認識境界,7月21日下午,實踐團以暑期支教社會實踐為載體,面向民樂縣留守兒童群體,在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西街社區、文昌社區分別開展第一堂團史教育特色課程和語言文化特色課程。
考慮到本地的教育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差別,社會實踐小隊成員統籌安排,針對6-12歲小學生群體,圍繞團史知識、語言文化兩個主題,精心設計了對應的課程內容,做到生動有趣,易于理解,為孩子們帶來了別開生面的課堂體驗。

圖為隊員們在備課。大學生校園網通訊員 夏菀濃 攝
在課程推進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別出心裁,用問題等形式引入課程內容,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引發孩子們的思考。隊員們又通過精細分點的方法,采取圖文并茂的形式,對所講解的知識進行系統性闡述。
講解過后,為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互動性,隊員們還設計了提問環節,對課上講解內容進行簡單考察,并為課堂表現優異的同學分發小隊精心設計的特色文創禮品。

圖為實踐團成員開展團史特色課程。大學生校園網 通訊員 曹雨桐 攝
除了主講老師,在課堂中,隊內其他成員也都積極組織參與,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進一步完善,。在授課過程中,老師們配合默契,融入團隊特色,豐富課堂活動,努力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們思維活躍,發言踴躍,情緒高漲,對課程內容展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在課后進行課程效果了解時,兩節特色課程均收獲了孩子們的一致好評,也得到了社區工作人員的肯定和支持,整體反響甚佳。
社會實踐,離不開實地走訪。7月23日下午,北京科技大學甘露垂露甘州鄉村教育振興實踐團與民樂縣未來星兒童關愛中心一道,在院長張小燕,主任陳艷秀的帶領下,走訪了位于六壩鎮五壩村、新天鎮閆戶村的兩位同學家。
在走訪之前,小隊成員先向院長了解兩家的基本情況。據院長所說,雖然之前的生活有諸多困難,但在中心的關愛下,不管是兩個家庭的生活狀況還是兩位同學的性格、心理狀況,都已有了十分明顯的改善,兩個孩子也正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點點變得陽光。

圖為實踐團成員向院長了解受訪家庭情況。大學生校園網通訊員 柴嘉梁 攝
在了解了基本情況過后,隊員們和兩位受訪同學進行了融洽的交談,從生活節奏,人際交往,學業困惑等方面,對孩子們目前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的了解。雖然初見時十分靦腆,但隨著交流的深入,孩子們逐漸對隊員們敞開心扉,講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苦惱和困惑。隊員們針對交流中孩子們提出和顯露的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提供了許多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并對孩子們進行了適當的心理疏導。隊員們鼓勵孩子們,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尋找方向,發掘自身的閃光點,包容并改正自己的不完美,努力走出去,見到更廣闊的世界,創造更光明的未來;與此同時,孩子們所展現出來的樂觀和積極,也讓隊員們深受觸動。隊員們也在最后與孩子們交換了聯系方式,期待為他們日后的成長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受訪同學交談。大學生校園網通訊員 柴嘉梁 攝
孩子們展現出來的,是在生活的重重壓力下綻放的蓬勃生命力,是在小小鄉村中仍然不滅的夢想之花。實踐隊隊長王楠表示:“垂露甘州的目標,始終是走進鄉村,走近留守兒童群體,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和生活情況,讓鄉村教育振興出現更多青年身影,努力為留守生活帶來新的色彩。”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孩子們的生活會一天天變好,垂露甘州也會和孩子們一道,跨過可能遇到的重重溝壑,描繪夢想和未來的美麗藍圖。
做甘露潤澤心田,做明燈照亮夢想。垂露甘州將時刻保持初心,在接下來的實踐中,不斷推出各類特色課程,并持續關注留守兒童生活狀況和心理健康,以昂揚的面貌展現大學生的風采和品格,以不變的信念詮釋北科大青年的責任與擔當,為美麗鄉村建設綻放青春活力,為鄉村教育振興貢獻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