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踐目的:為了解“雙減”政策后中學生心理狀況、學業壓力的變化情況,因此重視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實地調研是十分必要的。為了解目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人際交往狀況、抗挫折能力,以對中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提前預防、及時干預、有效治療。
- 實踐內容:中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實地調研主要以理論知識宣講和問卷調查形式進行。
- 實踐時間:2023年6月25日
- 時間地點:亳州市蒙城縣呂望初級中學
- 報告作者:薛然然、崔婉婉、唐文文
- 實踐過程:據我們上網調查的相關信息,中國科學院:《2022年國民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現狀、影響因素與服務狀況》,其《總報告》對2022年國民心理健康現狀與趨勢、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狀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報告顯示在成年人群中,青年為抑郁的高風險群體,18~24歲年齡組的抑郁風險檢出率達24.1%,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焦慮風險檢出率的年齡差異呈現類似趨勢。

青年已經成為抑郁的高風險群體,比青年年輕的青少年也必然是抑郁的高風險群體。因為青少年時期是一個身心快速發展、面臨多個成長議題的重要階段,在全球范圍內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問題的多發人群。青少年作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最具有活力的群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會導致個人痛苦、造成家庭負擔,也會給社會發展帶來潛在的消極影響,使整個社會上的氛圍都有著潛在的悲觀、消沉。根據此次上網調查,我們決定對鄉村里的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調查以及輔導,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做出一些簡單的貢獻。
6月19至21日: 6月19日團隊成員在網上搜集中學生心理健康問卷調查題目,6月20日對搜集到的題目進行篩選,6月21日根據篩選出的題目以及自己增添的題目做出中學生心理健康問卷調查表。
6月22日和蒙城縣呂望初級中學的老師約定好時間,6月23至24日: 6月23日由崔婉婉、任林璇和薛然然找宣講PPT的模板以及材料,6月24日由團隊成員崔婉婉、任林璇和薛然然共同完成宣講教育所用到的PPT。
6月25日早上七點半,崔婉婉、張娜娜、孫千姿和唐文文到達蒙城縣呂望初級中學。早上八點,唐文文在七年級(1) 班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講,向同學們普及、介紹相關的材料和問題。宣講結束后,張娜娜、孫千姿和班級所在老師交流溝通,把問卷調查表發到七年級(1)班的家長群里去,讓學生們回家按照自身的情況,認真且真實地填寫。整個過程中,都由崔婉婉記錄時間事件。
7月1日后臺數據導出,在亳州市蒙城縣呂望初級中學的七年級(1)班進行的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共38份,由譚宗艷負責對后臺的數據進行處理。團隊的其他成員又結合全國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數據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得出以下內容:
1.覺得沒有辦法使自己快樂起來,即使家人和朋友都在幫我忙,還是快樂不起來。
根據圖表中顯示,70.05%的學生回答的是“一點都不會”,26.36%的學生回答的是“有一點”,2.63%的學生回答的是“很多時候”,綜合以上數據,大約有30%的學生可能會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藍皮書|2022年心理健康報告中顯示,約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其中4.0%的青少年屬于重度抑郁風險群體,10.8%的青少年屬于輕度抑郁風險群體,相比2020年的抑郁風險檢出率(19.0%)有所下降。

快樂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快樂也是維持心理健康的最后底線,如果一個人不會再因任何事而快樂,那么他的心理最有可能產生抑郁情緒,所以每一個青少年應不為不值得的事而悲傷,不為不是自己的錯而憤怒,要永遠保持一顆快樂的心。
2.覺得比不上其他同學。
![]() |
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于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
初中時期正是學生的心理發生變化的時期,自卑心理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認真改正,那它就不會使我們的心理出現問題。
這種心理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原生家庭的教育和影響,農村是留守兒童、青少年占比比較大的地方,生活條件也不是很富裕,所以農村的青少年的心里比較脆弱,也是最有可能心里早熟的,如果心里不是特別的堅定,那必然會產生自卑心理。
根據綠皮書|2022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在控制了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經濟狀況)后,不同地區、不同戶口所在地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得分,仍然存在顯著差異。從地區上看,西部地區的留守兒童、青少年占比較大,娛樂活動也沒有那么豐富,所以青少年的抑郁、孤獨得分均略高于較為發達的東部和中部地區的青少年。戶口所在地方面,同理于東西部地區的對比,農村戶口的青少年的抑郁、孤獨得分均略高于城鎮戶口的青少年。所以為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們還是要盡可能的減少留守兒童、青少年的數量,讓他們有盡可能多的父母的關愛和呵護。
3.覺得寂寞,就好像沒有任何朋友似的。
根據圖表顯示,71.05%的學生回答的是“一點都不會”,26.32%的學生回答的是“有一點”,2.63%的學生回答的是“很多時候”。“覺得寂寞,就好像沒有任何朋友”這就會導致孤獨地產生,孤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是個體社會關系得不到滿足時產生的負性情緒體驗。長期孤獨會使內心情緒和壓力得不到及時傾訴和排解,出現強烈、過度和持續擔憂和恐懼,甚至有可能導致會有社會交流障礙,患上心理疾病,如:抑郁癥、焦慮癥或者是自閉癥等等。根據圖表顯示大約有30%的學生可能會感到孤獨,這類青年要格外的被重視,得到良好的、及時的心里疏解,要鼓勵學生勇敢的去表達、去交朋友,這樣才能盡可能的防患于未然。

4.要自己帶頭去做一件事很困難。
根據圖表顯示,36.84%的學生回答的是“一點都不會”,50%的學生回答的是“有一點”,13.16%的學生回答的是“很多時候”。“要自己帶頭去做一件事很困難”這就是典型的怯懦心理,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聽到的“我不會做”“我不行的”“我做不了”。
怯懦心理:主要見于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怯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從心里認為自己不行,自己否定自己。我們要知道,別人不相信我們能做到,我們無話可說,但是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有自己的特點,我們不比任何人差,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 |
5. 覺得沒有辦法專心去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 |
沒辦法專心做自己正在做的事,這就是注意力渙散。注意力渙散通常是由于環境嘈雜、神經衰弱、抑郁癥等原因所引起。
1、環境嘈雜:考慮是由于所處環境過于嘈雜,而產生噪音分散人體的注意力,建議更換到安靜以及舒適環境內,一般不良反應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2、神經衰弱:又名神經衰弱性神經癥,是一種以腦和軀體功能衰弱為主的神經癥,其發生可能跟長期的情緒緊張和精神壓力過大等因素有關,主要特征是腦力和體力的虛弱感,可常伴有各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從而可引發以上癥狀。
3、抑郁癥:可能是由于近期出現較大刺激性事件,從而誘發了抑郁癥出現,其主要癥狀為心情悲觀、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減弱等。
除以上相對常見的原因外,還有其他可能性比如精神分裂癥等。
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導致注意力渙散的最大原因最有可能就是沉迷于電子產品從而導致的精神衰弱。沉迷于電子產品不僅會導致注意力渙散、精神問題,而且會導致①視力下降:長時間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會導致眼部肌肉疲勞,睫狀肌發生痙攣,從而引起視力下降。②免疫力降低:使用電子產品過程中會有一定的輻射,可能會引起人體免疫力降低,不利于健康。③肥胖問題:長時間使用手機和游戲等電子產品容易導致肥胖問題,并且肥胖又會誘發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④對睡眠和身體發育造成影響:經常玩電子產品會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和時間,并且可能會影響身體發育和生長。
在綠皮書|2022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中顯示,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對“我不能忍受沒有手機”、“手機是我生活中的精神支柱”表示同意,這表明這部分青少年可能已對手機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依賴。認為大部分的課外活動和戶外運動都比不上在家里玩手機,所以,青少年會花更長的時間在手機上,現在已經有超過1/3的青少年可能因使用手機而影響了現實中的學習和任務。
根據調查結果,針對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提出了六點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議:
(1)進一步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篩查和檢測機制。
(2)著力加強農村地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高度重視農村地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
(3)加強對高風險群體心理健康的精準預防工作。
(4)進一步保障青少年獲得足夠的睡眠和運動。
(5)倡導青少年健康使用手機,減少手機成癮風險。
(6)增多青少年的戶外娛樂活動,提高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2022年國民心理健康調查【R】.北京:中國科學院2022:1
【2】中國科學院.藍皮書《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關【R】.北京:中國科學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