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我們響應學校號召,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利用專業所學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更好的鍛煉,培養實際操作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在實踐中,在實踐中鞏固自己的知識,調節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我們選擇在暑假空閑時間,對河南省鶴壁市浚縣西屯村進行實地調研與分析。通過實地采訪當地村民、觀察農村水狀況、用電狀況以及網絡覆蓋情況等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來觀察農村在鄉村振興政策中的變化,從而更好理解國家對于三農問題的重視。本次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獲益匪淺,更加堅定了努力拼搏、奮勇爭先的初心,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的決心。
關鍵詞:鄉村振興 改革與發展 生活水平
二、調研內容
1.調研背景:鄉村振興是中國政府的重要戰略,旨在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保護。鄉村振興政策的核心目標是改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提升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以及增強農村社會服務能力。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金融支持、推動農業現代化、培育鄉村產業等。隨著中國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鄉村地區正在經歷著一場迅速的發展。這一政策旨在通過改善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實現農村地區的全面振興。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鄉村地區正經歷著一系列積極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于中國鄉村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深入了解這些變化,我們調研小組實地走訪西屯村,探尋鄉村的迅速發展。
2.調研目的: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使得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大力改善。在過去,鄉村地區的交通、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差,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現在,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修建了公路、鐵路、水利設施等,大大提高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這不僅方便了農民的生活,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鄉村振興是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全面發展,是農業農村農民全面振興,要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3.調研方法:問卷調查法、實地尋訪法。
首先,鄉村振興政策致力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政府加大了對農村道路、供水、電力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使得農村地區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提升。這不僅有利于農民的日常生活,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據調查發現,浚縣西屯村部分地區已經配備了社區直飲水站,方便了周圍居民取水,用水。另外,中國郵政也扎根基層,在西屯村開辦了綜合便民服務站,更方便了村民們的貨物運輸和對外貿易。村內道路平整,主干道全部硬化,并未出現泥路,爛路。
其次,鄉村振興政策注重提升農民收入。政府通過提供技術培訓、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和改進農業生產方式等措施,幫助農民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從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此外,政府還鼓勵農村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等產業,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在政府的領導和村民的積極配合下,西屯村的農業發展的頗具規模,村里主要以農業為主,同時第二,第三產業也有所發展。在穩定發展全村農作物種植的基礎上,加快發展“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特色經濟,努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打造示范基地,發展特色產業,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農產品標準化基本覆蓋。
最后,鄉村振興政策注重增強農村社會服務能力。政府加大了對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服務的投入,提高了農村地區的社會服務水平。這不僅有利于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也為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西屯村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加強村幼兒園建設力度。深入實施“雨露計劃”。此外,對初中、高中畢業后未能升學,有培訓和就業愿望的貧困戶家庭學生實使100%的職業技能培訓,并積極推薦就業,力所能及地使每個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工作。
三、政策建議
1.引進高素質的人才
在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知識第一生產了和主力軍,由于小城鎮人員受教育程度普遍在高中以下,是的在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有很大阻礙,由于文化水平的不高使得很多人們之享受與眼前利益的趨勢,不能夠很好的懂得精神的享受和對文化和歷史的保護。當今時代是人才的時代,沒有人才無論做什么都無法前行無法成功。人力資源作為一中特殊的資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屯村如果想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再上一層樓,那么就需要想辦法吸引高素質的人才,讓他們為西屯村的發展出謀劃策,添磚加瓦。
2、推動經濟多元發展
政府應該鼓勵鄉村地區發展農業與農村產業融合、農村與城市融合等多元化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效益,還有助于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另外,也應鼓勵農民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如農產品加工、農村旅游、鄉村文化創意等。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為農民增加了收入來源,也為鄉村地區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政府也可以推動農村地區與城市的產業合作,促進農村經濟的升級和轉型。
3、建立新型農村產業模式
大力發展既節約資源又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以此作為協調解決傳統農業與環境保護矛盾的手段。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科技培訓,倡導和推進循環經濟提升農產品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型農業產品,培育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
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改變過去單一種植業生產結構為農林牧副漁.生產加工為一體的復合型生態循環系統,提高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效率。實現資源利用與環境協調發展,逐步形成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建設相互依存。
4、加強管理和服務
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鄉村治理不僅要維護鄉村秩序,還要回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實現鄉村共建共治共享。在這個意義上,鄉村善治是一項長期和艱巨的任務。在當前階段,鄉村善治的意義在于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穩定有序的發展環境;從長遠看,鄉村善治則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
5、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繼續在鄉村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深化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等建設,支持鄉村自辦群眾性文化活動。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風易俗規范,強化村規民約約束作用,黨員、干部帶頭示范,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推進農村喪葬習俗改革。
6注重生態文明建設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要看到,農村生態建設周期較長,大氣、土壤和水的治理有其內在規律,修復遭到污染的土地、水域和受到破壞的草地、森林,少則需要數年,多則需要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關注環境保護。牢牢地把習近平主席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記在心中并廣為傳播。
四、實踐感悟
總之,鄉村振興政策下鄉村的迅速發展為中國鄉村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鄉村振興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強政策的落實和監督,確保政策能夠真正惠及鄉村地區的農民和居民。同時,鄉村地區也應積極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農村產業協作,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鄉村振興政策才能夠真正實現其目標,為中國鄉村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加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