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第一個家庭前,我了解到他們家是四代人都生活在陜西省商洛市這片土地上,一直都是農民,知道第三代才終于考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離開了田地,但是他沒有選擇前往繁華的城市定居,而是在這片祖祖輩輩生存的土地繼續扎根,我看見第四代已經是上小學的學生了,雖然生在小縣城中,但是努力學習,一切都在向好處發展。我在告訴他們注意事項和知情同意之后,正式開始了訪談
首先開始訪談的是一位55歲的老人,我為了防止老人聽不清楚問題或者難以理解,逐字逐句的進行訪談,但是沒想到在接近花甲的年紀里他任然能夠條理清晰的回答我的問題,和我的交流毫無障礙。這位老人,當了大半輩子的農民,身體依然硬朗,在談到對孩子的教育時,他認為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孩子的性格,從小教導孩子誠信是做人的根本,人無信則不立;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無論是在學校中,還是在生活中都教育孩子,社會是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的,學會和他人和諧相處同時保護好自己不受他人傷害是享受生活的關鍵。提及教育,老人雖然不能像學校中的老師或者專業的學者一樣提出哲理的意見,但是在他通俗的語言中,我能夠感受到他對教育的獨特理解,生活在改革開放時期的他,已經意識到子女的教育的重要性。得益于黨和國家在改革開放時期實施的科教興國戰略,建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1977年恢復了高考,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人民的教養價值觀也發生看改變,從讀書無用發展為讀書乃第一大事。
訪談結束后,我告別了這位老人,對于不同時代的中國教養價值觀的差異我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作為訪談調研員的我,懷揣對其他時代教養價值觀的期待,繼續走向訪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