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談走訪,探索鄉治多元路徑
第一站:鳳凰村——“農運精神”孕育“共富基因”鳳凰村作為第一次農民運動的發軔地,開創了四個“第一”,曾獲“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敬老模范村(居)”、“浙江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等多項榮譽,在“農運精神”的引領下敢為人先、搶抓機遇,成為了“千萬工程”的優秀蝶變樣板。實踐團成員們首先與鳳凰村胡主任進行了深入訪談。她表示,四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下,鳳凰村集體經濟與民營經濟“雙輪驅動”,使村民幸福感大幅躍升。目前鳳凰村正籌備康養中心,致力于真正實現老有多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從“千萬工程”起源地到“未來鄉村”先行地,梅林村依托光伏項目和數字化發展打造鄉村振興的新樣板,建立了智慧醫療服務站、“民呼我為紅領通”基層智治綜合平臺以及“瀝家園”App等多個數字化平臺,全力繪就“共同富裕、低碳生活、數字鄉村”新圖景。梅林村黨委委員王官方向實踐團詳細介紹了梅林村以數字化為依托的“千萬工程”樣本打造路徑,并表示,梅林村不僅著力做強主業,也聯合周邊村落成立了大梅林強村公司,積極探索“抱團式”共富模式。


上林村有獨具特色的土布文化、板刷文化、農耕文化、上林家族文化,,以“黨建+”理念統領工作,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踐團與上林村村委會進行座談交流,了解發展瓶頸與振興藍圖。村主任詳細介紹了上林村在網格化管理上的扎實做法,并表示,目前上林村計劃錨定“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的目標,打造“文化禮堂”、“九龍花海”、“天空餐廳”等項目,但存在人才短缺、項目落地難等挑戰。實踐團成員針對上林村的實際情況與困境積極建言獻策,得到村干部的一致認可。


企地共融,技術賦能產業振興
第一站:東南網架股份有限公司實踐團“龍頭企業”之旅的第一站來到位于衙前鎮的東南網架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實踐團成員了解到,公司依托“高、精、尖、難”市場定位與“研以致用”創新理念,通過“五大賦能”與“八大機制”強化黨建引領,以“仁德誠信,臻于至善”為核心價值,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技術動能與服務活力。實踐團成員對公司的業務范圍之廣、技術水平之高、人文情懷之深表示贊嘆,并與工作人員探討如何以村企合作機制推進實現共同富裕。

橫街鎮作為工業強鎮,充分利用工業智造優勢,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促進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而億利達風機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內中央空調風機制造的領軍者,是橫街鎮閃耀的工業明珠。企業產品經理表示,公司專注于低能耗、高效能綠色創新產品的研發與推廣,致力于領航行業綠色轉型,積極探索在鄉村振興中實現“雙碳”目標。實踐團參觀了氣動聲學聯合實驗室,了解了風機的最前沿技術及各類應用,并就企地融合、綠色生態、技術創新等方面與產品經理進行交流。

浙財力量,繪就鄉韻全新篇章
第一篇章:情系學子,樂享桑榆浙江財經大學黨委書記李金昌一行走訪慰問實踐團,并參與鳳凰村助老活動,提筆寫下“老有所為”贈予鳳凰村頤樂養中心。李金昌書記勉勵實踐團隊成員把握寶貴實踐機遇,充分利用這一鮮活的“大思政”課堂,深刻領會農運精神等紅色文化內涵,做好農村富裕大文章,用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貢獻浙財力量。


實踐團帶領小朋友們共同參觀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誦讀《勞動歌》,讓衙前農民運動的壯闊篇章在孩童心中生根發芽,助力大中小思政一體化建設。除此之外,實踐團結合各村的實際情況與未來發展規劃,挖掘代表性特色性元素,設計各村專屬IP形象,打造鄉村文旅個性化品牌;運用專業特長,為當地工作人員培訓如何借助AI生成文字、圖片、ppt等AIGC辦公應用技巧,引導他們體驗人工智能為工作帶來的便捷;利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調研100余名老年村民,傳遞溫情關懷,了解他們在現代化鄉村治理下的生活體驗與真實需求。

經過前期的調研交流,學院團委書記趙夢瑤代表學院與鳳凰村、上林村簽訂了社會實踐基地合作協議,向村委會授予“社會實踐交流基地”牌匾。這標志著雙方的合作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廣大信智學子將以此為平臺把技術成果留在鄉間田埂上,在躬身奉獻中增才干、長本領、做貢獻、勇擔當,學院將進一步加強校地聯動,實現雙方優勢互補、互助共贏,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為推動鄉村振興貢獻浙財“信息力量”。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