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非遺故事,點亮文化傳承之光
在寒假期間,我們實踐隊投身于挖掘傳統文化故事的社會實踐活動,目的是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添磚加瓦,同時實現自我鍛煉與成長。這次實踐讓我深切領悟到地方文化保護的重要意義,以及其中蘊含的挑戰與機遇。
一、實踐背景
隨著現代化進程加速,許多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岌岌可危,面臨失傳風險。平度燭竹馬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價值。然而,由于缺少系統記錄與傳播,燭竹馬的文化故事和技藝傳承逐漸被忽視。身為大學生,我們期望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深入挖掘燭竹馬的文化內涵,記錄其歷史故事,并借助現代傳播手段,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
二、實踐目的
1. 深入挖掘平度燭竹馬的歷史淵源、文化故事及技藝傳承,形成系統的文字和影像記錄,為文化留存奠定基礎。
2. 開展調研和訪談,精準把握燭竹馬在當代社區的傳承現狀,剖析其面臨的挑戰,為后續保護措施提供依據。
3. 運用短視頻、社交媒體等現代傳播手段,廣泛宣傳燭竹馬文化,提升其在社會中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4. 全方位提升自身的文化調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三、實踐內容
(一)燭竹馬文化調研
實踐伊始,我們團隊綜合運用文獻查閱、實地走訪和訪談等方法,深入調研平度燭竹馬的歷史淵源、文化故事及技藝傳承。我們拜訪了平度當地的燭竹馬傳承人、民間藝人和文化學者,收集到大量口述歷史和文獻資料。同時,精心設計調查問卷,了解社區居民對燭竹馬文化的認知和態度,共回收有效問卷150余份。
經調研發現,燭竹馬起源于明清時期,起初用于祈福和驅邪,后逐漸演變成民間藝術形式。其表演形式獨特,包含單人表演和群體協作。但隨著老一輩藝人逐漸離世,燭竹馬傳承面臨斷層危機,年輕一代對其興趣和了解十分有限。
(二)文化故事挖掘與記錄
在前期調研基礎上,我們團隊對燭竹馬的文化故事進行系統整理和記錄。采訪多位燭竹馬傳承人,詳細記錄他們的學藝經歷、表演心得以及對燭竹馬未來的期望。同時,拍攝燭竹馬的制作過程、表演技巧和傳統曲目,積累了豐富的影像資料。
我主要負責文字整理和視頻剪輯工作。在整理訪談內容時,深切感受到燭竹馬藝人對這一文化遺產的熱愛與堅守。他們中許多人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表演和教學,只為傳承燭竹馬技藝。這些故事深深打動了我,也讓我更加堅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決心。
(三)文化傳播與推廣
為讓更多人了解燭竹馬文化,我們團隊運用現代傳播手段展開廣泛宣傳。精心制作燭竹馬文化宣傳片,發布在抖音、B站等短視頻平臺,吸引大量網友關注。同時,組織“燭竹馬文化進校園”活動,在當地中學和大學舉辦燭竹馬文化講座和表演,激發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此外,我們與當地文化部門合作,舉辦“燭竹馬文化節”,邀請燭竹馬藝人現場表演,并設置互動體驗環節,讓社區居民親身感受燭竹馬的魅力。活動吸引近500人參與,許多居民表示首次深入了解燭竹馬文化,并對我們的活動給予高度評價。
四、實踐成果
1. 文化記錄成果豐碩:整理完成《平度燭竹馬文化故事集》,全面記錄燭竹馬的歷史淵源、文化故事及技藝傳承,制作多部宣傳視頻,為燭竹馬的保護和傳播提供珍貴資料。
2. 社會認知度大幅提升:通過線上線下宣傳活動,燭竹馬文化的認知度顯著提高。宣傳視頻在短視頻平臺播放量超10萬次,眾多網友留言表達對燭竹馬文化的濃厚興趣。
3. 社區參與度顯著提高:在“燭竹馬文化節”和“文化進校園”活動中,社區居民和學生參與熱情高漲,不少年輕人表示愿意學習燭竹馬技藝,為傳統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
4. 自身能力全面提升:實踐過程中,我的文化調研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通過與傳承人和社區居民交流,學會更好地挖掘和記錄文化故事,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文化保護意識。
五、實踐總結與反思
此次社會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平度燭竹馬作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藝術,其傳承和發展需要更多人的關注與努力。實踐中,我們也遭遇一些挑戰,如部分傳承人對現代傳播手段接受度較低,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興趣有限等。
針對這些問題,未來我們將持續加強與傳承人和社區的合作,探索更多創新傳播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燭竹馬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同時,進一步完善文化記錄工作,確保燭竹馬的文化故事和技藝得到系統、完整的保存。
這次挖掘平度燭竹馬文化故事的社會實踐,讓我對地方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意識到作為大學生在文化保護中的責任與使命。我會持續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其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也期待更多大學生參與到文化保護實踐中,共同守護我們的文化根脈。
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探源古藝傳薪火,踐履新潮繼世長”實踐隊 發稿人:趙薇
- 掃一掃 分享悅讀